圖書信息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叢書名: 國外計算機科學經典教材
平裝: 28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2201809
條形碼: 9787302201809
尺寸: 22.6 x 18.4 x 1.8 cm
重量: 522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John Day 譯者:付勇
內容簡介
在《網路體系結構模式》中,John Day採用了獨特的方法解決網路體系結構的問題。他通過撥開歷史雲霧,在我們來自於原ARPANET和如今的Internet的認識鴻溝之間架起了橋樑,重新闡述了聯網技術。在其中,他講述了社會經濟學如何使這一進程偏離軌道,而出現目前的危機。《網路體系結構模式》首先介紹了ARPANET開發中的7大基礎的、未解的問題。同時,作者揭示了協定中簡化設計和實現的被忽視的模式。他將使您對命名和定址的核心問題有新的深入認識,並從上層體系結構中獲得結果。接著,《網路體系結構模式》開始為我們突破Internet的局限後如何利用設計、開發和管理的結果打基礎。
目錄
第1章 網路體系結構基礎
1.1 導言
1.2 起源
1.3 抽象級別
1.3.1 模型
1.3.2 服務
1.3.3 協定與接口
1.3.4 實現方式
1.4 指定協定
1.4.1 非正式規範
1.4.2 形式描述技術
1.5 後續章 節內容
第2章 協定元素
2.1 簡介
2.2 協定體系結構
2.3 數據單元
2.3.1 構造協定
2.3.2 PDU的大小
2.3.3 機制和策略
2.3.4 QOS與NOS
2.4 數據傳輸機制的簡略類別
2.4.1 定界
2.4.2 初始狀態同步
2.4.3 策略選擇
2.4.4 定址
2.4.5 流或連線標識符
2.4.6 中繼
2.4.7 多路復用
2.4.8 排序
2.4.9 分解/重新組裝
2.4.1 0組合/分離
2.4.1 1數據污染
2.4.1 2丟失和複製檢測
2.4.1 3流程控制
2.4.1 4轉發控制或確認
2.4.1 5壓縮
2.4.1 6身份驗證
2.4.1 7訪問控制
2.4.1 8完整性
2.4.1 9機密性
2.4.2 0不可否認性
2.4.2 l活動性
2.5 運行階段
2.5.1 註冊階段
2.5.2 建立和同步階段
2.5.3 數據傳輸階段
2.6 小結
第3章 協定中的模式
3.1 簡介
3.2 兩種主要的體系結構範例
3.2.1 分層模型
3.2.2 串珠模型
3.3 無連線和連線之爭
3.3.1 背景
3.3.2 尋找合成:簡單部分
3.4 機制的類型
3.5 協定中PDU的數量
3.6 協定的類型
3.7 數據傳輸PM的體系結構
3.8 尋找合成:難點部分
3.9 小結
第4章 上層體系結構研究
4.1 簡介
4.2 一段歷史
4.2.1 ARPANET的上層
4.2.2 OSI嘗試或"GreenSideUp
4.2.3 網路管理
4.2.4 HTTP和Web
4.2.5 目錄或名稱解析協定
4.3 如何區分上層
4.3.1 語義的重要性
4.3.2 位置獨立
4.4 小結
第5章 命名和定址
5.1 簡介
5.2 為什麼需要命名和定址
5.3 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5.4 命名和定址的背景
5.4.1 數學和命名基礎
5.4.2 電話學中的命名和定址
5.4.3 作業系統中的命名
5.4.4 X.2 5和ITU,
5.4.5 Internet中定址的演變:早期IP
5.4.6 OSI和nsap
5.4.7 IPv6中的定址
5.4.8 IPv6回顧
5.4.9 “上層”或OSI中的應用程式定址
5.4.1 0URI、URInURN等:Internet中的上層定址
5.5 小結
第6章 探究層
6.1 簡介
6.2 集合協定
6.3 研究問題
6.3.1 簡介
6.3.2 單系統內的通信
6.3.3 兩個系統之間的通信
6.3.4 使假設無效
6.3.5 所需的新元素
6.3.6 兩個系統之間的同時通信
6.3.7 與N個系統的通信
6.3.8 便宜地與N個系統通信
6.3.9 初始結論
6.4 回顧..
6.5 網路IPC體系結構(NetworkIPCArchitecture,NIPCA)
6.6 組織層
6.7 小結
第7章 網路0PC模型
7.1 簡介
7.2 基本結構
7.2.1 定義
7.2.2 基本系統概述
7.3 為(N).DIF和應用程式命名概念
7.4 (N)-分散式IPC設備
7.4.1 定義
7.4.2 (N)-IPC-進程
7.4.3 (N)-IPC-APM
7.4.4 IPC管理任務
7.4.5 網路管理協定和管理體系結構
7.5 層的本質
7.6 DIP的運行
7.6.1 給(N)-DIF添加新成員
7.6.2 創建新的DIF
7.6.3 數據傳輸
7.7 (N)-DIF中的標識符
7.7.1 (N)-連線埠-ID
7.7.2 應用程式進程名
7.7.3 (N)-地址
7.8 IPC設備
7.8.1 IPC結構
7.8.2 相同等級的多個(N)-DIF
7.8.3 安全暗示
7.9 小結
第8章 讓地址拓撲化
8.1 簡介
8.2 定址的一般屬性
8.3 在定址中引入拓撲
8.4 定址的拓撲
8.5 定址中層次結構的作用
8.5.1 層的層次結構
8.5.2 地址空間的分層拓撲
8.5.3 網路的層次結構
8.5.4 混合地址空間和層的層次結構
8.6 分層的定址體系結構
8.6.1 單層地址拓撲
8.6.2 單層的分層地址拓撲
8.6.3 層的層次結構的定址拓撲
8.6.4 層的多個層次結構的定址拓撲
8.6.5 混合公有Internet
8.7 小結
第9章 多鏈路.多播與移動性
9.1 引言
9.2 多鏈路
9.3 多播體系結構
9.3.1 多播問題介紹
9.3.2 多播模型
9.3.3 多播定址
9.3.4 多播分發
9.3.5 句子命名操作及其轉換
9.3.6 遞歸體系結構的多播分發
9.3.7 多路復用多播組
9.3.8 可靠多播
9.4 移動性
9.4.1 IP和蜂窩網路中的移動性
9.4.2 NIPCA中的移動性
9.4.3 對等行動網路
9.4.4 移動應用程式進程
9.5 小結
第10章 退出死胡同
10.1 引言
10.2 鞏固與下一代網路
10.3 這是怎樣發生的
10.4 理論的重要性
10.5 尋找新途徑
10.6 重點
附錄A 關於分離機制和策略的Gedanken實驗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