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綦許社區位於河辛公路西側,廣饒縣城北2公里。
由來
據史料記載,綦氏始祖於宋朝在此立村,名綦家莊。明洪武二年(1369年)許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綦家莊東側立村,取名許家莊,1948年2月合併稱綦許村,2005年4月改名綦許社區。該村為元初名將綦公直故里。
名人
綦公直,字世美,元初名將。縣城北綦許莊(今廣饒鎮綦許村)人。據《廣饒縣誌》記載,綦公直十七八歲即為縣吏,20歲參加行伍,活動於江浙一帶,不數綦公直墓碑年,晉為馬步諸軍鎮撫,都彈壓,掌管城壁、樓櫓、戰艦等守御器。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起用宜都勸農官,期間曾制定種桑養蠶之法,當地百姓多獲其利,至元九年(1272年),升為沂、莒、膠、密、寧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戶。
至元十年(1273年)奉命赴高麗(今朝鮮)督造戰艦,不久封荊、南招討司事,領兵攻打安進下寨,破宋軍。至元十二年(1275年),奉旨率兵從諸軍南征。攻克隆興(今江西南昌),大敗宋軍。平南安、吉、贛各州堡柵600餘所。綦公直令其三子綦瑗忙古台攻梅關,破淮德山寨,入廣東,至南海。元廷詔授綦公直武毅將軍、管軍上千戶。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金虎符,領侍衛親軍。時伯延伯答罕、禿忽魯叛於西夏(今寧夏、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元世祖命綦公直率軍討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綦公直應召赴上都(今內蒙古開平),授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鎮守別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時綦公直向忽必烈陳述:“父喪五年,願葬以行。”經忽必烈允許,回家葬父。路經濟南時,他以朝廷所賜錢物,代納樂安全縣軍民2年酒稅、河泊課等。葬事辦畢,綦公直又散發錢物接濟貧民,為鰥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蒙古諸王海都叛變,進攻別十八里,綦公直隨丞相伯彥進戰於洪水山,將叛軍擊敗。在追擊敗軍時,因孤軍深入,援軍不至,綦公直死在叛軍中。
忽必烈為表彰綦公直功德,賜於御葬。據《廣饒縣誌》載:綦公直墓地南北長150米,東西寬40米,原建有石人、石虎、石羊各兩對,華表一對,石供桌一個以及石旗桿座、龜座石碑等,除兩對石羊已埋藏於地下外,其餘石刻文物均已毀掉。經考,其主墓尚未破壞。墓地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定位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元代名將綦公直,廣饒縣委、縣政府將綦許社區前的縣級公路命名為“綦公路”。
經濟
綦許村自古以來以農為生,村民務農為本,兼營錫業製作。舊時因生活貧困,農閒時期,業者走街串巷加工錫業製品,以補貼生活費用。加工製品以錫水壺為主,兼制茶壺、花瓶、燈座、溫瓶、鼎式香爐、蠟台等。附近方圓百里流傳有“綦許莊,打壺匠”的美譽。舊時此類錫製品以生活日用品為主,現又融入雕刻、裝潢藝術,成為工藝品,供人們觀賞和收藏。綦許社區的錫制工藝品,成為廣饒縣農民文化節展示的精品之一,受到廣大與會者的稱讚和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