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3DP105101)成立於2003年8月,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成立4年來,始終依託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藝專業,在國家、教育部、天津大學和化工學院的支持下,建立並完善了相關的制度。

機構規模

重點實驗室所依託的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藝專業”是“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在今年剛剛結束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化學工程與工藝”一級學科第二次蟬聯了全國第一。

人員設備

實驗室聘請中科院費維揚院士為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過程所劉會洲教授和天津大學副校長、化工學院馮亞青教授為副主任委員,同時特聘了多位學術界泰斗為實驗室的學術委員,中科院何鳴元院士、工程院院士鄒競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包信和教授、中科院化學所韓布興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劉振宇教授、北京大學寇元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劉洪來教授、四川大學胡常偉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宋春山教授和天津大學劉昌俊教授,在他們的指導下,重點實驗室在學術方向、梯隊建設、成果培育與轉化以及國際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實驗室重點建設了一碳化學與化工、功能化學品及新材料的綠色合成、生物質能源與生物質的化學加工三個研究方向,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全套吸附儀、色質聯用儀、光電子發射能譜、電感耦合電漿發射光譜、紅外、微反等大型儀器,儀器設備經費累計達到2000萬元;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學術團隊,取得了突出成果。

社會貢獻

一、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成果斐然。實驗室固定成員41人,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平均年齡43歲;劉昌俊教授入選工藝學科全國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姜忠義教授、馬新賓教授、李振花教授、沈美慶教授、李韋華教授等5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或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年均培養碩士100名、博士25名、博士後6名,目前已經形成一支朝氣蓬勃、積極進取、在國內富有影響力的學術梯隊。
二、國際學術交流活躍。主辦了國際學術會議“Super Green 2004: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並取得了2009年度第十屆“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CO2”國際會議在中國的主辦權。教師與國外交流廣泛,年均邀請國外專家學者來訪10餘次,多次參加國際會議。
三、重視科研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乙醇成套生產技術,已國內建成了20多套生產裝置,套用於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中糧生化能源(衡水)有限公司、黑龍江華潤金玉、安徽豐原、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國家重點企業,燃料乙醇產品的國內市場生產能力占有率為70%以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間相炭微球的生產技術,獲得相關專利3項,在天津市科委的技術鑑定中被評價為“國際先進水平”,並獲得2005年度天津市技術發明二等獎。技術轉讓後實現產值1341萬元,利稅500萬元。目前,實驗室承擔著“863”項目6項、“973”項目3項、國家“十一五”軍品配套項目3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重大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等標誌性項目。如“973”項目“己內醯胺合成的綠色化學及反應工程”、“甲烷直接轉化的非常規過程”和“稀土-金屬催化材料的功能調控及在移動源尾氣淨化中的作用”,“863”項目“生物煉製廠-基於可再生資源乙醇清潔生產技術”、“澱粉質原料為基礎的燃料乙醇生產關鍵技術及共性支撐技術”等。另外獲得大量橫向科研資助,僅2005-2006年度就獲得橫向經費3300萬。科研成果突出,共獲得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授權專利50餘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38篇,其中二區以上論文58篇。
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標誌性的成果。劉昌俊教授課題組在輝光放電電漿處理製備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並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得到認可;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萬噸級樹脂法雙酚A成套技術,已獲得相關的國內專利授權14項,國外專利授權5項,並獲得2005年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姜忠義教授課題組近年來探索了高分子-無機雜化膜的設計理論,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Langmuir,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間相炭微球的生產技術,獲得相關專利3項,並獲得2005年度天津市技術發明二等獎,並轉讓,實現產值1341萬元,利稅500萬元;基礎化工數據工作“熱力學性質和傳遞性質的測定和計算”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五、下一步的工作構想一年的時間內,實驗室在各項工作上均有一定進步,但仍需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不斷增強整體實力。目前的研究方向符合國家科技發展需要,今後要做好與國內外其它研究集體的交叉互補工作,爭取在3-5年內形成標誌性成果,並獲得國家級獎勵,提高國內外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