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發不出者,閉症也。 鼻燥者,肺火甚也。 口焦者,脾火甚也。

簡介

麻痘即麻疹和天花,是兩種急性傳染病。清朝時兒童一旦患上這兩種病,往往造成死亡。如何診治麻痘在當時醫學界也處於摸索中。嘉慶道光年間,安徽太平縣沈望橋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寫了《經驗麻科》一書,當時僅以手抄本形式流傳。由於該書經驗確切,藥效顯著,得書者往往視同珍寶,秘不示人。可是光緒年間沈望橋的麻科秘本《沈氏麻科》即在台州廣為流傳,挽救了不少生命,這得感謝天台趙雲龍和黃岩管銘生。

版本演變

趙雲龍,字廷海,號蘭亭,天台縣城人,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光緒六年(1881年)在黃岩行醫時以76歲高齡參加山林救火,不幸身亡,名載《中國名醫錄》。說到趙雲龍從醫,還得從另一件不幸的事情說起。道光八年,趙雲龍的幼子患天花夭折,這對24歲的永昌絲店老闆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他決心學醫,以免類似悲劇重演。在好友曹掄選的資助下,趙雲龍踏上了去湖北學習牛痘苗防治天花醫術的道路。由於沒有從醫經驗,牛痘疫苗從武漢帶到天台已經失效,但趙雲龍沒有放棄,再次動身去湖北引種,如此來來去去,往返了四次,最後終於成功。道光末年趙雲龍來到杭州行醫。當時用牛痘疫苗防治天花醫術是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先進,療效顯著,趙雲龍很快名噪杭城,求醫者接踵而來,二十年間接種者達十萬餘人次。同治五年(1866年),趙雲龍為寧波知府兒子接種,獲準在寧波府衙旁設立牛痘局,定期為患者接種。同時他將臨床經驗輯成方訣,刊印傳播。
行醫中,趙雲龍身感麻疹對兒童的危害,又苦於無良方為患者診治。於是他四處打聽麻疹秘方及醫書。當他聽到安徽太平縣沈望橋著有<經驗麻科>醫書,便設法找到藏書者,但藏者往往說沒有此書。趙雲龍並不氣餒,在一次又一次碰壁後,終於有一位原意重金出讓此書手抄本。他興奮地將此書包好,返回台州。可是,一位朋友向他借去抄錄,競把書丟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趙雲龍多方尋求,又購得一本。他想儘快刻版刊印,免得節外生枝。由於資金緊張,他來到黃岩找到樂善好施的管銘生。望著父親生前好友急切的樣子,管銘生想起父親在世時與趙雲龍編刻善書,藏板於家,任人刷印的事來。他爽快答應趙雲龍的請求。兩人仔細參校全書後,決定將書名改為《沈氏麻科》,以紀念沈望橋的功勞。
光緒二年(1876年)春季,《沈氏麻科》書版雕刻完成,管銘生自己為此書刊印經過寫了一篇序文,並印行了560部分贈知名人士,其中三品銜藍翎管作謀100部,五品銜藍翎管定熏40部,黃岩武舉管翰元60部,黃岩舉人蔡燕綦20部。管銘生自留200部,用於贈送親友及知名醫家。之後,他又請舉人蔡燕綦為《沈氏麻科》再寫了一篇序文,並用手寫體上版。不久,他將書版送給趙雲龍,由其自行印刷傳播。
趙雲龍刷印了多少本《沈氏麻科》無從考證,但從收藏到的光緒二年的兩種版本看,僅有管銘生序的版本字型清朗,開本寬大,書後有印送詳細清單,應是管銘生在黃岩第一次刷印的版本。而有蔡燕綦、管銘生兩人序的版本開本稍小,應是趙雲龍在天台刷印的。從兩書的版式和字型看,兩者刷印的時間相距很近。下面談到的民國年間的兩個版本也都是兩篇序的版本,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單篇序的版本是最早的版本。
民國二十年(1931年),天台縣城麻疹大發,幾乎遍及全城。醫家徐伯謇聽說城內趙德輔家兩個女兒感染麻疹,自有良方能保全全,遂登門拜訪。趙德輔拿出祖父趙雲龍輯的《沈氏麻科》,令徐伯謇大為驚喜。趙德輔還出示了在家收藏了半個多世紀的書板給徐伯謇看。可惜書板已開裂蟲蛀,殘缺不全,不能再刷印成書了。
徐伯謇拿到《沈氏麻科》後,粗粗翻閱了一下,憑著多年行醫的經驗,認定此書十分難得。於是他與縣城各位醫家商量集資刊印此書。於由重新雕板需要較長時間,費用也較高,他們決定抄寫全書再石印出版。
在陳厥文、張慶余、許吉波、朱最歡等人的共同支持下,他們請了城內書法高手抄寫全書。徐伯謇自己寫了一篇序文附在書後,交給縣城麗美石印社印刷。當年夏天,100部用宣紙石印的手寫體<沈氏麻科>印成。徐伯謇迅速將它們分送給各位從醫者手中,讓這部醫書早日發揮作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路橋王天成將“沈氏麻科”與“麻科至寶”合編成一冊石印出版。這是目前發現的最遲的《沈氏麻科》版本了。
1949年解放後,台州麻疹發病仍常年不斷。有關資料表明,黃岩1956年發病12633例,死亡148人,1959年發病26628例,死亡301人,直到1968年開展麻疹疫苗預防接種後,麻疹大流行才得以控制,但局部地區麻疹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仍有發生。可見《沈氏麻科》在清末民國期間對台州防治麻疹起到何其重要作用。

書籍摘要

子總論(第一)
夫 之初發,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腫微赤,淚欲汪汪,腮赤面腫,皆是出 之兆,一冒風寒食積,論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若 出稠密如雲,片疙紫紅乾燥,其毒甚重,表時宜表,回時速當清火解毒為要,此時宜用清龍湯或雙解湯使之。大便燥實者加生軍五六錢,回時尤宜重用。胃火盛於回後,用生石膏兩餘。若不出足而回者,須用麻黃、石膏解之。肺火盛於回後,片芩宜之。回後小便不利,山梔瀉之。心火刑克肺金,黃連清之。表若未透,宜慎之戒之。疹出黑暗者,不起不透也。焦枯慘暗者,血滯也。糊塗者,凶也。手指先見者,犯本位也。頭面身上全無者,閉症也。或感風寒而不出者,須用麻黃重表也。頭面不出而體多者,疹後生死難料也,急宜荷鼻、筍尖、升、羌、芎也。手足尖頭不到者, 後變症無窮也,藥宜桂枝鞭芽而起之。一熱即出,一出即沒者重,只要出足,回速何妨。不進飲食者重,胃火所致也。鼻掀口張,目無神氣者,死。鼻乃肺竅,掀則肺絕,口乃脾竅,張則脾絕,皆難治也。氣喘胸前吸者死,天君不寧者,安得不死?發不出者,閉症也。及腹脹、氣喘、煩躁者,毒火不出,反攻於內也。昏睡者,死。脾困者,面黑色滯者,血死也。目無光彩者,熱則冷之,寒則溫之,莫良於眸子也。痰喘音啞者,肺竅塞也。指甲黑色者,血死也。鼻煤項軟者,肺火盛也。四支冰冷者,脾土傾也。睡臥不寧者,內毒伏也。眼紅眼障者,肝火甚也。鼻燥者,肺火甚也。唇硬舌紅者,胃火攻心也。口焦者,脾火甚也。或痰或喘者,火壅危也。 若桃紅色者,輕正色也。白色而煩者重,血不足也。紫色而成堆者重,血滯也。點粒者輕,毒散也。一片者重,從上出下者輕,從下出上者重。四肢先見者不治,此乃脾經陰不轉陽也。鼻青糞黑,咳嗽連聲,面青聲啞者不治,回時雖雲可治,然亦難也。白色有二症∶飲食如常者,不犯胃氣也;精神如舊者,不困肺經也。色潤體安不大熱者,汗透也。無舌胎者,心火輕也。大小便如常者,此謂順症也,不必強治,反是則重,為其氣弱也,表降宜慎之。未出之時,鼻紅出者,佳兆也,汗流如淋則美,嘔吐亦佳。喜三者何也?《經》雲∶衄能散毒,汗能松火,吐能解熱毒。從衄消熱,以汗透火,以吐松肺。火盛者,則衄血流而不必止,誤止者則毒奔於內也。如此者非惡症也。故汗吐下三者美也,可不藥而自愈矣。凡治 之法,三日宜升,四日宜降,倘誤降者則不治也。此治順症之常規,未言乎變症。然看手足指尖有紅點者方為出完,倘不透明而不見者,仍用表方中加桂枝鞭芽以發之,切不宜降,慎之慎之。若表而不齊,必須 後停藥,以待變之來。《經》雲∶變症難逆於將來,何能預料?所謂不藥為中醫之說也。婦人胎前出 三日之前,用升麻以提之,恐其墮胎也。回後則用黃芩以安胎,速降以消火,又能解毒。如產後加凌霄花、丹參可也,而人參切不可用,用則殺人。用補亦然,富貴之家常犯此病,不可不慎。書雲∶不可用人參,叮嚀如此其切。參歌有雲∶肺熱還傷肺,為人參能助氣與火也,為肺熱者言之,肺火既清,何忌之!有又熱補之藥斷不可用,如疹後日久虛喘坐立不安,可用生甘熟地,若一月之外,便宜重用。太陰主肺,陽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毒從大腸出者為貴。《經》雲∶毒因利減,此之謂也。回後不可久瀉,久則肺經移熱於大腸,宜涼腸。 出形雲片如錦紋者為斑,其色紅赤者胃火熱甚而失下也,此沖入足少陽膽經,助相火而成斑矣,必須重用石膏,以清胃與肝膽可以成功而消斑。隱隱紅點為疹,胃火沖入手足少陰心腎經,則助君火而成疹,黃連能奏效如神。若斑重而疹輕者,初起時最忌寒涼熱辣酸冷之味,並忌冒感風寒,急宜麻黃、蒼耳二味以托肌膚之閉密。毒瓦斯阻遏而內攻不出者,初起之藥斟酌用之,但麥冬、生地為其補肺斂皮恐不能發越,又參、、姜、附子、丁、術、桂燥悍酸熱之味為其助火傷肺,補氣發喘。但痘與疹用藥不同,疹出之時瀉利不止者,吉也,蓋瀉毒不瀉元氣也。回時自利不止者,又吉也,毒以利減。若利久而至八九日者方謂過多,恐肺火移熱於大腸,必須先下順利之水,則自止矣。利水者何也?《經》雲∶小水愈長而大便愈結也。驟用補澀如桂、附、術、木、訶、蔻、參、 等藥補澀之劑,必須胸腹脹滿,重滯而死矣。《經》雲利不可止,瘧不可截,其斯之謂歟!疹子未出與正出之時,不進飲食者,謂此毒瓦斯內蘊,實未解也。
出則宜表回,後重用石膏以開其胃,又加竹茹最妙。

目錄

子總論(第一)
藥性(第二)
升藥加減(第三)
降藥加減(第四)
升藥良方(第五)
降藥良方(第六)
自擬表降備用方(第七)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誤降再表方(第九)
後(第十)
小便赤澀(十一)
大便秘結(十二)
泄瀉(十三)
嘔吐咳逆(十四)
三消症(十五)
不食(十六)
驚搐(十七)
失血(十八)
誤降(十九)
咽喉(二十)
舌刺咽乾(二十一)
音啞(二十二)
弄舌咂唇(二十三)
發狂(二十四)
煩躁不寧(又二十四)
譫語不眠(二十五)
咳嗽痰壅(二十六)
呃逆(二十七)
腰脅痛(二十八)
腹痛噁心(二十九)
腹脹(三十)
喘息(三十一)
預料疹後(三十二)
手足疼痛(三十三)
口渴(三十四)
寒熱(三十五)
厥冷(三十六)
頭溫足冷(三十七)
發癢(三十八)
便下膿血(三十九)
症(四十)
痘疹相連(四十一)
表里實熱(四十二)
疹後症(四十三)
發搐(即悸症四十四)
掏口(四十五)
煩哭(四十六)
乾嘔(四十七)
切牙(四十八)
譫語(四十九)
自汗(五十)
切牙驚搐熱渴(五十一)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咳嗽氣促喘急(五十三)
摳咬指甲(五十四)
癮症(五十五)
作吐(五十六)
疔(五十七)
疹後痢(五十八)
觸肺揚涕(五十九)
發熱腹痛(六十)
舌腫無聲(六十一)
狂躁(六十二)
身熱不收點(六十三)
夾斑丹(六十四)
口舌生瘡(六十五)
眼赤腫痛(六十六)
兩目紅腫(六十七)
月事(六十八)
五臟受毒辨(六十九)
寒熱往來(七十)
口中臭氣(七十一)
疹癢(七十二)
頭目腫(七十三)
鼻掀口張,氣喘氣粗,胸脅吸動(七十四)
餘毒不清(七十五)
寒戰(七十六)
氣短倦怠口乾出汗(七十七)
紫紅白三泡(七十八)
遍身紫黑紋(七十九)
連出不收(八十)
疹後牙根血出腫爛(八十一)
齒腮腫痛口角流涎(八十二)
五經熱症(八十三)
瘟毒發疹(八十四)
疹後癖積(八十五)
疹後遍身糜爛(八十六)
疹後痧疳(八十七)
疹後陰囊腫痛(八十八)
疹後瘧疾(八十九)
疹後生風(九十)
胃爛發斑(九十一)
餘毒論(九十二)
摘要(九十三)
昏睡不醒(口燥唇乾不食。九十四)
小便赤血(涼膀胱為主。九十五)
大便血痢(涼腸作主九十六)
嘔吐咳逆(九十七)
咽喉痛(先治風火併治喉嚨。九十八)
音啞(先清肺火,重用生黃芩。九十九)
咳嗽(肺火清則咳止矣。一百)
目赤上星肉浮睛(一百零一)
呃逆(肺氣上沖,胃火呃逆。一百零二)
口唇齒齦燥裂血出(一百零三)
發癢(清脾火而去風。一百零四)
昏睡不食,舌胎濃,唇燥齒齦爛(一百零五)
腸毒發斑(一百零六)
走馬牙疳(一百零七)
頭瘡(一百零八)
咽乾音啞發嗆(一百零九)
身發沸子(一百十○)
消腫(一百十一)
疹後氣喘發熱(一百十二)
疹後身瘦潮熱(一百十三)
疹後遍身流水(一百十四)
附補疹子諸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