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計量法

經濟計量法

由於增長會計法存在著較多缺陷,後人提出很多經濟計量方法,以期藉助各種經濟計量模型和計量工具準確地估算出全要素生產率。

概述

經濟計量法,是在以經濟理論和事實為依據的定性分析基礎上,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建立一組聯立方程式,來描述預測目標與相關變數之間經濟行為結構的動態變化關係。這組聯立方程式稱為經濟計量模型。它是比較先進、能取得較好預測結果的一種預測方法。

經濟計量法的分類

1.隱性變數法(LV)

隱性變數法(latentvariableapproach,LV)的基本思路是,將全要素生產率視為一個隱性變數即未觀測變數,從而藉助狀態空間模型(statespacemodel)利用極大似然估計給出全要素生產率估算。具體估算中,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需要進行模型設定檢驗包括數據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

2.潛在產出法(PO)

索洛殘差法和隱性變數法在估算全要素生產率時,都暗含著一個重要的假設即認為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此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等於技術進步率。換言之,這兩種方法在估算全要素生產率時,都忽略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力實現改善(improvementincapacityrealization)即技術效率提升的影響。潛在產出法(potentialoutputapproach,PO)也稱邊界生產函式法(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遵循法雷爾(Farrell,1957)的思想,將經濟成長歸為要素投入增長、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改善(技術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等於技術進步率與能力實現率改善之和;估算出能力實現率和技術進步率,便給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