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本認識
經濟學中有兩個關於經濟史的共識。一個是Kaldor提出的長期經濟成長特徵,即資本產出比率穩定,人均收入增長率穩定,利潤率穩定。另一個共識是Kuznets提出的經濟結構變化特徵,即農業產值和就業占經濟總產值和總就業的比重下降,工業與服務業的比重上升 。
經濟成長模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發展的新型古典增長經濟學主要解釋了Kaldor事實。如何在同樣的新古典理論框架內解釋Kuznets事實,是經濟學家關心的熱點之一。本論文試圖構造一個同時能夠對兩大事實做出解釋的多部門經濟成長模型。 多部門增長模型的經濟由n箇中間產品部門和1個最終產品部門構成。
最終產品部門在生產中僅僅使用中間部門提供的產品,其生產函式是CES型的,最終產出劃分為最終消費和投資。中間部門則利用勞動和資本兩項投入,採用Cobb—Douglas函式生產。 模型假定各中間部門的技術增長率不同並因此造成部門結構變化。技術增長率差異導致各部門技術水平分化並進而導致中間產品相對價格變化。在對中間產品的需求一定的前提下,技術水平分化和產品價格變化將改變中間部門的要素需求,引發資本和勞動從一些中間部門流向其他中間部門
要素流動的速度取決於部門間技術增長率的差異,流動方向取決於中間產品在最終產品生產中的替代彈性ε。如果ε<1,中間產品之間不易替代,技術進步快的產品的需求受到約束,對要素的需求相應下降,要素將從技術進步快的部門向技術進步慢的部門轉移;如果ε>1,在最終產品生產中,技術進步快的部門產品將代替技術進步慢的部門產品,要素也相應地從技術進步慢的部門向技術進步快的部門轉移。
在多部門經濟成長模型中,部門產值比重的變化和要素比重變化方向一致。特別是,如果ε<1,經濟中只有三個部門,多部門增長模型將能夠解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結構變化的歷史事實。因此,模型能夠較好地與Kuznets事實相符。 同時,如果ε=1或者各部門技術增長率相同,多部門增長經濟將變成單部門經濟,經濟將按照Solow路徑增長。而當經濟完成結構變化,經濟總量增長率單調地上升或下降而趨於極限,模型經濟具有單部門增長模型的所有特徵。
因此多部門增長模型又能夠容納Kaldor事實。然後,對模型做了數值試驗,模擬的結果基本符合上述兩大事實。 但是,多部門增長模型的總量增長率單調地趨向於極限與現實經濟成長事實並不相符,和新古典增長理論一樣,它無法對經濟成長非簡單趨同或趨異的“駝峰形”經濟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 “駝峰形”(hump-shaped)經濟事實指的是,人均產出增長率與人均產出水平兩者之間表現出非線性的“駝峰形”關係,即人均產出水平較低和較高時,增長率較低,人均產出處於中等水平時,增長率較高。“駝峰形”經濟事實意味著世界經濟趨同和趨異在不同國家群體中存在,也蘊含著“趕超”的經濟現象。
三部門增長模型
本論文試圖在把經濟結構變化納入新古典增長框架的多部門增長模型基礎上,構建一個既與Kaldor事實和Kuznetz事實相容又能合理解釋“駝峰形”的經濟事實的三部門增長模型。不同於多部門增長模型的單一替代彈性假設,三部門增長模型假定有些產品是互補關係,有些產品是替代關係。
為了不混淆起見,這裡特意要指出的是,這裡的“三部門”是指三個中間產品的生產部門。三部門增長模型假設最終產品由兩個部門產品生成,其生產函式是CES型的,第一部門產品和第二部門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大於1,說明他們之間容易替代,最終產品劃分為資本品和最終消費品。部門產品由中間產品生產,其生產函式是CES型的,第一部門產品由第一中間產品和第三中間產品生產,第二部門產品由第二中間產品和第三中間產品生成,而且第一、二中間產品和第三中間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小於1,意味著它們之間的互補性。中間產品由勞動和資本生產,採用Cobb—Douglas函式生產。
和多部門增長模型相同,三部門增長模型中的各中間產品生產部門的技術增長率不同,造成最終的經濟結構變化,變化的機制和多部門模型相同。中間產品的互補性導致了要素向技術增長慢的中間產品生產部門轉移;部門產品的替代性間接地引起要素從技術進步慢的第二中間產品的生產部門向技術進步快的第一中間產品的生產部門轉移。如果把第一、二、三中間產品的三個生產部門和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部門相對應,那么三部門增長模型能夠解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結構變化的歷史事實,模型也能夠較好地與Kuznets事實相符。
互補轉移效應
如果各中間產品的生產部門技術增長率相同,經濟將按照Solow路徑增長;而當經濟完成結構變化,經濟總量增長率趨於極限,模型經濟具有單部門增長模型的所有特徵。因此三部門增長模型也能夠與Kaldor事實相容。可見三部門增長模型包含多部門增長模型的大部門特徵。 部門產品之間的替代性引起的要素轉移具有提高總量增長率上升的效應,我們把這種效應稱為替代轉移效應。相反,中間產品之間的互補性導致的要素轉移具有拉低總量增長率的效應,我們稱之為互補轉移效應。
轉移的效應大小取決於技術的差異和替代彈性的大小。 如果部門增長模型中部門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ρ足夠大,中間產品的生產技術差異足夠大,那么替代轉移效應在發展中發揮較大的作用,經濟總量增長率變化過程就表現出“駝峰”形式。也就是說,在經濟結構變化過程中,經濟經歷了從低速增長到快速增長而後又減緩的一個變化過程。與多部門增長模型的總量增長率單調地變化不同,三部門模型經濟成長率表現出“駝峰形”的變化過程,能夠對各國增長率差異做出解釋,也能對某些國家和地區組合的收斂而其他組合發散的經驗事實給出合理的說明,甚至對經濟趕超現象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