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益審計指標體系

經濟效益審計指標體系指用以審查、衡量、評價經濟效益優劣的各有關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邏輯聯繫。

分類

經濟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映耗費與成果的指標,一類是反映效益的指標。經濟效益審計指標體系是對企業進行綜合的評價考核,是計畫、組織、管理、指導、控制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重要工具,也是監督與檢查各種資源利用的重要手段。耗費與成果指標,指的是反映自然資料、物化勞動、活勞動消耗和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物質、經濟成果的指標。效益指標,指的是既考慮勞動成果,又考慮勞動消耗的一些指標。這類指標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如資金利用率、成本利潤率,工資利潤率、獎金利潤率,還有些是物質利用指標,如材料生產率、能源生產率、能源消耗率、固定資產生產率等等。

特性

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是一項人造的系統。任何一項人造系統都有其明確的目的,即有既定的目標性。系統中的每一個指標有其獨特的目的,而指標體系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審汁指標體系為實現這一特定的總目標,具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

2.具備有序的集合性

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呢由數量眾多的、單個的指標構成。所以,它是技術經濟指標的集合,具有集合性。每個指標按一定條件有序地集合於效益審計指標體系特定的結構之中。

3.具有最佳的整體性

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不是各個技術經濟指標的簡單集合,它是各個指標按照同一個目標,根據一定的行動準則的集合體。它以整體觀念來協調各個指標之間的聯繫,使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取得最優的整體功能,即具有最佳的系統效應。

4.具有嚴格的科學性

效益審計採用的指標應符合經濟效益的科學概念。指標的數量、範圍取決於客觀實際的需要,指標之間要有相關性,形成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指標體系。

5.具有密切的相關性

效益審計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既有其自身的個性,又有其與其他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相互聯繫、相互補充。它們按特定的關係形成了一定的結構秩序。指標體系內某個指標的變化,意味著另外若干個指標也要相應地變化和調整。

6.具有一致的可比性

效益審計的指標體系,應能全面反映運輸產品的數量、質量、價值及消耗,表明運輸生產與經營的效果。不同時刻指標的計算口徑應當一致,具有可比性,以利分析與比較。

7.具有簡明的可行性

效益審計採用的指標體系應力求簡單明了,不宜過多、過繁,並易於計算與比較。採用的指標還應與計畫、統計、會計核算指標的名稱、內容、計算方法相一致,以便審計人員直接取得所需資料,進行計算與操作。同時.也便於被審計單位和有關業務部門接受審計的評價,有利於審計建議的採納和執行。

原則

(一)綜合性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相結合的原則

綜合性原則要求一個行業設立指標體系時要能綜合地,全而地反映這一行業經濟活動主要方面、主要環節的經濟效益。系統性則要求把各個行業或各個企業視為一個獨具功能的系統,指標體系要能夠反映這個系統的整體功能和各個元素的功能。把綜合性和系統性結合起來,有助於既從原因上又從結果上、既從耗費上,又從功能上來評價經濟效益。由於審計中廣泛運用現代技術經濟方法,因此,要求建立審計指標體系時應考慮具有科學性,要根據每個行業國內外經濟發展情況,選擇一定的技術經濟方法,測算一些能夠科學地反映企業經濟效益情況的指標,以保證評價的意見和建議可靠可信。同時,要求運用科學技術方法時,要從實際出發,講究適用性,不要搞得過於繁瑣,使審計人員不得要領,難於掌握。

(二)靜態指標與動態指標相結合的原則

經濟效益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經濟效率,效果,效益、利益等涵義,構成一個動態系列。它在時間上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其變動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用靜止的,短期的觀點進行考察,它的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常常不容易看得清楚。因比,設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既要建立靜態指標,來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水平、規模,及其相互對應關係;又要建立動態指標,依據不同時期的動態數列,來分析企業經濟效益的變動和發展趨向,揭示企業經濟效益提高或降低的規律性。

(三)穩定性和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

指標體系既是考察和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客觀依據,也可以作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階段性或長期性的奮鬥目標。為此,建立指標體系時應考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前後連貫,便於對比。否則朝令夕改,變化莫測,也就失去了指標體系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