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

經濟學原理: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

教科書應該是成熟的內容與經典的思想的有機結合,應該是對人類文明思想文化的繼承、傳播和發揚光大。本教材以主流經濟學成熟的內容,融入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主要思想貢獻,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在促進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安排進一步邏輯嚴密的同時,也得出了一些創新性的結論。 本教材通過三大主題五大部分八大篇,構建給學生以體系較為完整、邏輯較為嚴密的經濟學的知識結構。本冊包括兩大主題三大部分四大篇。第一大主題是人類“幸福和諧”及其實現的根本機制,是整個經濟學的基礎,由第一篇構成。第二大主題是關於人類“幸福和諧”的三個實現途徑,本冊包含其中的兩個,即獲取財富的文明方式、現有財富的有效配置,由第二篇至第四篇構成,屬於微觀分析的內容。 本教材除適用於經濟學類各專業使用外,也適用於工商管理類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學,同時也適用於廣大社會讀者使用。

內容簡介

《經濟學原理: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上冊)》編輯推薦:《經濟學原理: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上冊)》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經濟學原理: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上冊)》通過篇章提要努力系統地反映經濟思想的演進歷程,並以主流經濟學成熟的內容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體現應有的人文關懷,重新確立了應有的人生的、商品生產的、政府政策的終極目標——人類生活的幸福和諧。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經濟學總論
第一章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基本方法
第一節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第三節 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本章思考題
第二章 經濟運行機制
第一節 市場制度
第二節 市場需求
第三節 市場供給
第四節 均衡價格
第五節 政府干預
第六節 經濟運行的效果分析
本章思考題
第二篇 微觀分析基礎
第三章 作為消費者的個人選擇
第一節 消費者個人的滿足
第二節 消費者個人的預算約束
第三節 消費者個人的選擇
第四節 消費者個人的產品需求曲線
本章思考題
第四章 作為生產者的個人選擇
第一節 生產者個人的收益
第二節 生產者個人的成本約束
第三節 生產者個人的選擇
第四節 生產者個人的要素需求曲線
本章思考題
第三篇 交易的實現:產品市場分析
第五章 完全競爭市場
第一節 完全競爭廠商
第二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第三節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本章思考題
第六章 完全壟斷市場
第一節 完全壟斷廠商
第二節 完全壟斷廠商的均衡
第三節 壟斷與福利
本章思考題
第七章 壟斷競爭市場
第一節 壟斷競爭廠商
第二節 壟斷競爭廠商的均衡
本章思考題
第八章 寡頭壟斷市場
第一節 寡頭壟斷廠商
第二節 寡頭壟斷廠商的均衡
第三節 不同市場結構的效率與
福利比較
本章思考題
第四篇 交易的實現:要素市場分析
第九章 要素市場均衡分析
第一節 要素的需求
第二節 要素的供給
第三節 要素市場均衡
本章思考題
第十章 勞動市場
第一節 勞動市場均衡
第二節 人力資本與勞動市場均衡
第三節 非市場因素對勞動市場
均衡的影響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一章 資本市場
第一節 資本與資本市場
第二節 資本需求
第三節 資本供給
第四節 資本市場均衡
第五節 風險與資產選擇
本章思考題
第十二章 自然資源市場
第一節 土地市場
第二節 其他自然資源市場
本章思考題
第十三章 企業家市場
第一節 企業組織
第二節 企業組織的資源配置機制
第三節 企業組織的拓展
本章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1615年,法國經濟學家蒙克萊田(Antone De Montchretien)出版了著名的《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但與我們一般使用的“政治”一詞的概念不同,這裡的“政治”指的是國家範圍或社會範圍的意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就是國家範圍和社會範圍的經濟問題,因此突破了以往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只是研究家庭經濟或莊園經濟的局限。
為了使經濟學成為像物理學、數學或其他精確知識體系一樣的正式科學,以確認影響經濟的是自然規律而非國家政策,馬歇爾以《經濟學原理》為名出版了其著作,從此“政治經濟學”被改成了“經濟學”。
經濟學的“微觀”與“巨觀”之分與綜合,始於20世紀30年代。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R.A.K_Frisch,1895—1973年),1933年發表了“動態經濟學中的擴散問題和衝擊問題”一文,首次清楚地使用了“micro—dynamic analysis"和“macro—dynamic analysis"。荷蘭經濟學家沃爾夫(P.De Wolff),1941年發表了這樣一篇論文,題目為“需求的收入彈性:一個微觀的和一個巨觀的解釋”,第一次使用了“micro—economic"和“macro—economic”兩個詞。目前認為,“macroeconomics”一詞首先出現於英國經濟學家博爾丁(K.E.Boulding)1948年出版的《經濟分析》一書,指出:“現代經濟分析有兩個基本分支,稱它們為‘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和‘總量經濟學’(macroeconomics)可能是合適的。”
1947年,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出版了《經濟分析基礎》,把微觀理論和巨觀理論綜合在了一起,構築了現代流行的主流經濟學的思想體系,其主要特徵是,新古典經濟理論是特例而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ens)經濟理論是通論。1998年,曼昆(N.Gregory Mankiw)出版了《經濟學原理》,遵循主流經濟學的思想體系,但卻顛覆了薩繆爾森的體系,其主要特徵是,回歸亞當·斯密,新古典經濟理論成了通論而凱恩斯經濟理論成了特例。
順便說一下,“西方經濟學”是我國學者20世紀80年代最終形成的正式稱謂,以區別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過,被稱作的“西方經濟學”,其內容包括配第(William Petty)、斯密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經濟學”,以及當代西方各種經濟學流派並包括了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和非主流經濟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