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集中了11位名校長的智慧、經驗和教訓。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也沒有套話、空話和官話,是源於自身管理工作的點點滴滴:讓腳踏車擺放成為一道風景、小電影看出大智慧、鄉土遊戲讓課間活動生動起來、暖暖的生日會、為學校設計一張獨一無二的名片……從每件為教職工和學生做的小事中折射出來的教育智慧,啟人思考。

主編簡介

王鐵軍,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長期從事校長培訓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校長學》《教育現代化論綱》 《學校教育學》 《名校長名教師集體性個案研究》 《名校長名教師成功與發展》等。

王凱,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參加《名校長名教師集體性個案研究》《走近陶行知》《校長領導力修煉》和《初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書的編寫工作。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目 錄

前 言

第一輯 從優秀到卓越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從教35年的人生感悟 / 芮火才

穿一雙布鞋遠行 / 王振華

把整個心靈獻給教育 / 許昌良

成長,生命最美的姿態 / 李勤

用自己的方式守望成長 / 張振華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 / 陳康金

成長是一段段旅程 / 祝禧

“心”在哪裡,智慧就在哪裡 / 徐金貴

順其自然,做有境界的校長 / 錢鐵峰

追隨大師的足跡 / 崔利玲

追求“三好” / 蔣建華

第二輯 給校長的101 條建議

芮火才談教育就是服務

1. 教育就是服務

2. 我們需要怎樣的思維方式

3. 機制一變天地寬

4 . 校長最重要的基本功

5. 細節決定成敗

6. 服務是一種文化

芮火才、許昌良、祝禧談學校決策

7. 尊重歷史,超越現實,面向未來

8. 沒有民主就沒有科學決策

9. 規劃學校發展是學校最大的決策

10. 校長的辦學思想從哪裡來

11. 新生活學校,讓兒童學會生活

12. 均衡教育資源,享受教育公平

蔣建華、錢鐵鋒談辦學理念

13. 學校領導,首先是辦學理念的領導

14. 在文化傳承和教改實踐中構建辦學理念

15. 倡導負責任的教育

16. 將理念內化到師生日常行為之中

17. 辦學理念貴在堅守

18. 順其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

19. 全面提升教育力,調整好教育關係

錢鐵鋒、許昌良談立德樹人

20. 取消班主任個人負責制,建立班級教育小組負責制

21. 對學生實施多元性評價

22. 理想教育是德育之綱

23. 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

24. “先懂事,後考試”

25. 保持傳統,走向未來

26. 喚醒師生成長的內在力量

27. 腳踏車擺放也能成為一道風景

28. 班級“文化名片”,記錄學生成長

29. 讓儀式架起學生成長的橋樑

30. 一次富有尊嚴的告別

31. 用“旗幟”引領成長的方向

祝禧談課程改革

32. 只要有課程行為,就是課程領導者

33. 學校就是圖書館

34. 周聯席會議,建立學科共同體

35. 習慣是規訓的結果

36. 小電影看出大智慧

37. 鄉土遊戲,讓課間活動生動起來

陳康金談教學改革

38. 教學改革需要外部推動,更需要自我良知

39. 教學改革需要創新,更需要常識

40. 教學改革要讓老師積極地教

41. 教學改革要讓孩子主動地學

42. 教學改革要讓課堂教學有實效

許昌良談學校文化

43. 用文化引領學校成長

44. 辦公室“文化展示”

45. 暖暖的生日會

46. 關注校園裡的“小人物”

47. 濃濃“春晚”情,暖暖一家親

48. 形塑“心的文化”

49. 學校不要“固執”

50. 喚醒校園中沉睡的巨人

張振華談特色發展

51. 尋找學校發展的生長點

52. 特色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53. 以特色課程促進特色發展

54. 特色課程要回應學生的需求

55. 資源共享使特色課程持續發展

56. 教育科研助推辦學特色

57. 辦學特色體現在人才培養業績之中

58. 讓特色物化校園

李勤談教育科研

59. 教育科研:學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60. 整體共建:教科研欣然起步

61. 個案研究:喚醒教師的意義生命

62. 做理性思考下的感性研究

63. 讀、研、寫一體化: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最佳路徑

徐金貴談教師研修

64. 心靈嚮往,腳步自然跟上

65. 研究是“教師心頭溫暖的記憶”

66. 研究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67. 成長就是發現自己的精彩

68. 培養青年教師就是“我們一起往前走”

69. 提升研究質量的關鍵是給教師“帶路”

祝禧、蔣建華談教師管理

70. 用心靈的耳朵聆聽老師講述

71. 文化閱讀,成就教師高貴的氣質

72. 課程研發,生長教師的田野智慧

73. 校長最大的快樂是帶出值得自己崇拜的老師

74. 名師工作室,一種教師成長的共同體方式

75. 以共同願景為嚮導

76. 以教育科研為平台

77. 以校本培訓為抓手

78. 以課堂教學為陣地

79. 以多元評價為槓桿

80. 以激勵機制為引擎

81. 以人文關懷為法寶

82. 以文化薰陶為動力

崔利玲談幼兒教育

83. 穩住成長的腳步

84. 幼稚園與家庭共擔教育責任

85. 讓家長擁有分班選擇權

86. 用規範養護品牌

87. 讓幼稚園富有特色

88. 關注青年教師群體

89. 與家長溫情交流

90. 社會資源的利用

91. 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承擔社會責任

王振華談角色修煉

92. 校長的另類功夫

93. 我為老師講故事

94. 學生翻牆入校後

95. 沒有不會教的學生

96. 讓會議成為特色學校的標尺

97. 為學校設計一張獨一無二的名片

98. 好校長都來辦“陶校”

99. 從“學陶”走向“陶學”

100. 特色總在簡單後

101. 辦一所好玩的學校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給校長的101條建議

書 摘

細節決定成敗

優秀學校和一般學校的區別不在校舍,也不在口頭上的辦學理念,而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細節。

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叫《細節決定成敗》,講的就是在競爭中決定成敗的往往是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的細節。正是一些細節,分出了人與人素質的高低,企業與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學校與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

學校與學校的區別不是通過共性而是通過個性反映出來的,而個性正是通過細節表現出來的。同樣,學校實踐“教育就是服務”思想的成效不是聽你講得多么動聽,喊的口號多么響亮,而是要通過細節來加以判斷。因此,學校主要通過細節的變化來轉變教師的觀念,通過細節的變化來體現校長為師生和家長服務、教師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的思想,通過一些細節來體現服務水平,追求辦學的品位。

(1)傳達室里有了新雨傘

陽光燦爛的早晨,學生按時到學校上課。但天有不測風雲,中午放學時突然傾盆大雨,校門口擠滿了人,許多家長急急忙忙到學校給孩子送傘,還有不少學生焦急地盼望著家長能來學校送傘。這樣的情景在學校里經常發生,我們對此已習以為常。校門口家長送傘的一幕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我想,家長們不是都能有空來學校為學生送傘的,即使有空也給他們增添了許多麻煩,學校為什麼不能在傳達室準備一些雨傘,以解除家長和學生的後顧之憂呢?於是,我請總務處的同志買了幾百把雨傘放在學校的傳達室里,供學生需要時借用。

(2)走廊寬了,洗手間多了,水池矮了

2003年,學校新建了一幢教學樓。這幢樓和傳統的教學樓最大的區別是走廊寬了、洗手間多了、水池矮了。

走廊之所以建得比原來的寬,洗手間之所以設計得比原來的多,一是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的啟發,二是受日本學校建築結構的影響。記得在一次升旗儀式上,學生對學校工作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其中有一位學生就提出走廊要寬一些,便於他們下課後開展體育活動。我感到學生提的意見很有道理,當即表態說,老樓的走廊變寬一點兒暫時不大可能,以後蓋新樓,一定把走廊建寬一點兒。因此,新教學樓在設計時,我們專門向設計師提出,走廊儘量寬敞一點兒。現在新教學大樓的走廊有三米多寬,小轎車也可通行,學生下課後開展活動非常方便。

2002年,我曾經到日本去考察,他們的校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面積比我們大,也不是房子比我們好。恰恰相反,他們的建築非常普通,不夠氣派,也沒有裝飾,只是很簡單的水泥粉刷,視覺效果和我們所謂的“現代化學校”無法相比。但我們的學校也有幾樣設施無法和他們相比:一是走廊沒有他們的寬,二是洗手間數量沒有他們的多,設備沒有他們的好。日本人的解釋很簡單:走廊寬就是為了方便學生活動,洗手間數量多、設備好,也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一下課就能解“燃眉之急”,並且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日本人的確很精明,既能做到以人為本,又能把錢花在刀刃上。受日本校園建築的影響,我們的新教學樓雖然每層只有6個教室,但在每一層的中間位置都有兩個面積較大的洗手間。

過去,我們是按成年人的身高設計水池的高度,因而水池做得一般都比較高,學生洗手和用水都很不方便。現在新教學樓的水池做得比傳統的水池矮了許多。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新教學樓四樓的水池比一樓的更高一些。猜猜看是什麼原因?道理很簡單,四樓是高年級學生的教室,而一樓是低年級學生的教室。

(3)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在兒童節都收到了學校贈送的禮物

每一所學校都要關心貧困學生,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學校常常在“六一”兒童節前召開大會,請貧困學生一一上台接受捐贈。學校領導發表講話,勉勵學生髮憤圖強;貧困學生代表發言,感謝學校的關心,表示一定努力,回報學校關愛。這種傳統活動的價值非但很少受到人們的質疑,反而有很多人還推崇備至,以至於我們在電視裡還能經常看到貧困學生排著隊在主席台上接受富人或領導贈送的現金或禮物。即使我們的做法不是為了作秀,無意中我們也就深深地傷害了貧困學生的自尊心。沒有哪一個學生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家裡窮,更沒有哪一個學生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別人的施捨。窮人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但不願別人可憐自己。

在我們學校里,貧困學生同樣得到了學校的關愛,但不同的是,我們的這種關愛是不露痕跡的,學生樂意接受。“六一”兒童節前,學校的貧困學生都會收到一份禮物,但這不是以學校的名義贈送的,而是以班主任或任課老師的名義贈送的,贈送的名目不是因為學生窮,而是其他各種各樣的理由,如最近學習進步了,在有關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生日即將來臨,等等。為了防止貧困學生看穿老師的意圖,贈送禮物必須私下悄悄進行,同時還要給部分富人的子女贈送一份,以便孩子接受禮物時能心安理得。

這樣的細節在我們學校里還有許多,它們的出現並不是校長為了細節而細節,而是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教師和家長著想的結果。

教育是科學,它能從細節中反映出來;教育也是藝術,它需要通過細節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教育才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芮火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