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由羅布·霍爾(傑森·克拉克飾)和史考特·費雪(傑克·吉倫哈爾飾)帶隊,兩人都是世界著名登山家,其中史考特·費雪是第五次攀登珠峰。不幸的是他們在登山過程中遭遇了特大風暴,在這場災難中,8位登山者不幸喪身。貝克·威瑟斯(喬什·布洛林飾)是一名醫生,一名來自西雅圖的登山者道格·漢森(約翰·哈克斯飾),因為他的登山速度緩慢,給團隊帶來了災難性的麻煩。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Scott Fischer | 傑克·吉倫哈爾 | ---- |
Rob Hall | 傑森·克拉克 | ---- |
Beck Weathers | 喬什·布洛林 | ---- |
Jan Hall | 凱拉·奈特莉 | ---- |
Doug Hansen | 約翰·哈克斯 | ---- |
Peach Weathers | 羅賓·懷特 | ---- |
Ed Viesturs | 克里夫·斯丹頓 | ---- |
Jon Krakauer | 麥可·凱利 | ---- |
Guy Cotter | 薩姆·沃辛頓 | ---- |
Helen Wilton | 艾米麗·沃森 | ---- |
Andy Harris | 馬丁·亨德森 | ---- |
Sandy Hill Pittman | Vanessa Kirby | ---- |
Neal Beidleman | 湯姆·古德曼-希爾 | ---- |
Yasuko Namba | 森尚子 | ---- |
Mike Groom | 托馬斯·M·賴特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Brandt Andersen、Nicky Kentish Barnes、蒂姆·貝萬、Liza Chasin、蘭道爾·艾米特、艾里克·費爾納、布萊恩·奧利佛、托馬斯·圖爾 |
導演 | 巴塔薩·科馬庫 |
副導演(助理) | Matthew Penry-Davey、Charlie Reed、Clare Awdry |
編劇 | 威廉姆·尼克爾森、西蒙·比尤弗伊、Justin Isbell、Lem Dobbs、Mark Medoff |
攝影 | 薩爾瓦托雷·托迪諾 |
剪輯 | Mick Audsley |
藝術指導 | Gary Freeman |
美術設計 | Tom Still、Alessandro Santucci |
角色介紹
| |
| |
|
電影原聲
曲目 | 曲目 | 圖片信息 |
---|---|---|
《The Call》 | 《Setting Off from Kathmandu》 | |
《First Trek: Base Camp》 | 《Arriving at the Temple》 | |
《The Lowdown》 | 《A Close Shave》 | |
《Starting The Ascent》 | 《To Camp Four》 | |
《Someone Loves Us》 | 《Summit》 | |
《Time Runs Out》 | 《Lost》 | |
《Last Words》 | 《Beck Gets Up》 | 演唱:Dario Marianelli |
《Chopper Rescue》 | 《Epilogue》 | 發行時間:2015年9月18日 |
幕後花絮
克里斯蒂安·貝爾原定出演主角RobHall,但為了拍攝《出埃及記:諸神與法老》而退出該片。這個角色後來由傑森·克拉克出演。
在貝爾退出之後,導演巴塔薩·科馬庫修改了劇本,讓RobHall原先第一主角的地位下降,戲份分配變得更加平均,變成了群戲結構。
片中紀錄的96年山難曾是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生的最嚴重的登山事故。然而就在影片在尼泊爾取景期間,2014年4月18日珠穆朗瑪峰的一場雪崩奪走了16名登山者的性命,死亡人數超過了96年山難。
導演科馬庫堅持不使用綠幕或特效來創建冰雪環境,而是把劇組搬到了尼泊爾的一座山峰上,在風雪中實打實地進行拍攝。
為了拍攝影片,演員喬什·布洛林克服自己的恐高症。在開拍前天天體驗登山。
在接近8000米海拔的地方嚴重失溫,在拍攝時演員們的臉和手、腳有時候都很會失去自覺。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數 | 獎項 | 獲獎者 | 類型 |
---|---|---|---|---|
2015年9月2日 | 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 | 巴塔薩·科馬庫 | 提名 | |
2016年2月24日 | 第42屆美國土星獎 |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 | 《絕命海拔》 | 提名 |
電影背景
1996年5月10日,在珠穆朗瑪峰,4支隊伍同時攻頂,4個探險隊中9人死亡。後來一本由登頂後生還的JonKrakauer著作的《Intothinair》,是對此次96珠峰山難事件較為忠實的描述。
RobHall帶領的隊伍AdventureConsultants(AC隊),死亡4人;分別是RobHall(嚮導)、AndyHarris(嚮導)、日本人南波康子、DougHansen。
ScottFischer帶領的隊伍MountainMadness(MM隊),死亡1人;ScottFischer身為領隊,死亡。MM隊的女富豪兼網路記者Pittman,由一位夏爾巴嚮導用短繩拖拽登頂。
高銘和為領隊的台灣隊,5月9日清晨,台灣隊的陳玉男在C3營地滑墜,當即被本隊夏爾巴救回帳篷;中午過後,陳玉男病情加重,在返回2號營地的途中去世。高銘和因贊助原因、登山文化原因,堅持計畫沖頂,繼續前往4號營地。高銘和及其2名夏爾巴人等頂,然後下撤時遇到暴風雪,在八千多處過了一夜。5月11日上午當暴風雪稍停後,當夏爾巴人上山試圖營救斯科特時,他還有呼吸但已幾乎沒有神智,夏爾巴人於是營救了離斯科特不遠處也被困了一晚身負重傷但尚有行動能力的台灣人高銘和。後來夏爾巴人把他抬下了來。高銘和失掉了鼻子,手指,腳趾。
印度隊,從另一側北坡上去,在暴風雪中誤以為已經登頂,但其實還沒到頂,最後死了三個。
4支隊伍同時攻頂時,3支隊伍擠在希拉蕊台階排隊用繩索攀登,在8839米高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鐘就意味著多體溫降低,消耗氧氣,喪失神智,後來很多在旁人眼裡的愚蠢舉動和決定都需要考慮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劇下降的因素。
而同一天中登頂的時間,普遍認為是在中午過後必須下撤,因為峰頂基本上每天下午開始颳風,而5月10日那一天的暴風雪尤其致命。每個人自身的特質、經歷和心理也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他最後是生或死的結局。
同時,人多也是後來積極救援的力量,因為有些登山隊安排在後幾天登頂,所以在得知發生山難後很多人例如來拍電影的IMAX隊,都積極參加到救援中,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RobHall:Jason演的領隊(AdventureConsultants),是紐西蘭人,作風嚴謹。在山難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頂珠峰,在當時是非夏爾巴人中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人。
Rob致命地答應郵差在下午很晚的時候繼續登頂而不是返回,電影中有鋪墊說明,因為郵差去年也參加了這隻登山隊,但是在距離頂峰300米的地方被勸回。郵差一年當中又拚命打兩份供攢錢,在Rob的勸說下再次嘗試登頂,所以電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動offer給郵差一個很大的折扣。可能對郵差來說,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頂了,而為什麼Rob同意並且陪同郵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種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滅了理性?然而沒有人再有機會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了。另外一個致命因素是有一個嚮導(真名AndyHarris)由於各種高海拔神智的原因誤以為希拉蕊台階下方的儲存氧氣瓶都是空的,而事實是氧氣瓶都是滿的但表由於結冰問題不工作了,所以Andy堅持認為空瓶了並且把這個信息告訴了Rob。這個判斷導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氣耗盡的情況下沒有試圖去拿滿的氧氣罐。
Rob垂死之際和妻子用衛星電話通話是真實的,並非故意製造的煽情情節。
ScottFischer:Jake演的領隊(MountainMadness)是美國人,生性散漫,登山天才。Jake演得很傳神,一個嬉皮士樣的充滿了個人魅力並似乎並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的登山天才。
他是第一批無氧登上K2的美國人,並在攀登K2時認識了RobHall。
Scott也曾經無氧登頂珠峰,並且發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氣瓶垃圾的運動,尼泊爾政府在這項運動的啟發下制定了一系列例如獎勵夏爾巴人帶空氧氣瓶下山的政策。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自己身體不好還要堅持登頂?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前面提到的兩隊之間的競爭壓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再也無從探究。
很喜歡的一個細節是Scott精疲力竭登頂以後,微笑著用ET手指點了一下小尼瑪堆最頂上也是世界之巔的小石頭,不知那時候他是否已經有預感下不了山了,但是死在珠峰對他這樣的人來說何嘗不是最好的歸宿。
想提一下的是在96山難中,RobHall組織嚴謹的登山隊共有2名登山者客戶和兩名嚮導(包括RobHall)自己遇難,而組織鬆散的ScottFischer這一隊只有Scott自己遇難,客戶都安全生還。
德州人BeckWeathers。電影中對他的描寫也有細緻的處理。一開始對郵差的出言不敬,一副有錢德州佬眼睛長頭頂的樣子,後來在走梯橋時的緊張和破開大罵。在半山上因為答應了等RobHall而沒有順勢跟Madness隊員下撤。到最後所有人以為他死了,在八千米的地方被狂風暴雪吹一夜後他卻神奇地站了起來,自己走回了4號營地(海拔7950米)!有誰能不讚嘆生命可以如此頑強而不被其感動呢!電影把德州人BeckWeathers拍簡單了,其實是夏爾巴人來救援時,發現他和南波康子還沒死,但是狀態太差,肯定救不下來,只好把他們倆都扔在山頂。結果Weathers自己走下來(只有300米)回到四號營地,隊員們都很驚奇,但是看狀態估計也撐不過一天,於是就沒給他搶救,只是想讓他死得不那么痛苦(大概就是電影裡給他雙手泡熱水那些劇情)。於是Weathers自己被扔在帳篷里又過了一夜,沒力氣拿食物甚至沒力氣用睡袋把自己蓋好。結果第二天大家發現他又沒死,最後終於是要找直升飛機把他救下來了。德州佬居然又站起來在大家幫助下從四號撤到了二號營地(海拔6300米),再用直升機接走。這哥們截了一隻手,一隻手臂,整了鼻子,在德州活得好好的,2000年出版了一本書《LeftforDead:MyJourneyHomefromEverest》,到處做演講。
書中還寫到,直升機救援時,有兩個重傷員,台灣人和德州人。因為每次只能裝一個而直升機停機條件十分不穩定,德州人爽快地讓台灣人先上了機。
幕後製作
場景
影片中一部分珠穆朗瑪峰的場景是在倫敦郊區的松林影視城中搭景拍攝的。而位於山腰的珠峰大本營則是由蓋瑞·弗里曼和他的團隊設計,在羅馬城歷史悠久的西奈西塔影視城中進行搭建。另外一部分外景是在珠峰大約4750米的海拔位置取景拍攝,此外的取景地還包括前面提到的義大利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的幾座山峰。
鏡頭
影片《絕命海拔》片段中有180度的橫搖鏡頭直觀拍攝了珠峰的冰川全貌,從懸崖底處仰拍爬梯的鏡頭也突顯了懸崖的萬丈之深,令人如臨其境。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2015年9月25日 | 中國台灣 | 2015年9月25日 |
中國香港 | 2015年10月1日 | 埃及 | 2015年9月6日 |
菲律賓 | 2015年9月16日 | 澳大利亞 | 2015年9月17日 |
荷蘭 | 2015年9月17日 | 德國 | 2015月9月17日 |
阿根廷 | 2015年9月17日 | 匈牙利 | 2015年9月17日 |
丹麥 | 2015年9月17日 | 英國 | 2015年9月18日 |
加拿大 | 2015年9月18日 | 保加利亞 | 2015年9月18日 |
越南 | 2015年9月18日 | 西班牙 | 2015年9月18日 |
波蘭 | 2015年9月18日 | 高棉 | 2015年9月22日 |
法國 | 2015年9月23日 | 韓國 | 2015年9月24日 |
俄羅斯 | 2015年9月24日 | 新加坡 | 2015年9月24日 |
瑞典 | 2015年9月25日 | 希臘 | 2015年10月1日 |
波多黎各 | 2015年10月14日 | 日本 | 2015年11月6日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絕命海拔》雖然3D效果一部,觀影時依然身臨其境。影片並不是賞心悅目的喜馬拉雅山雪地風光遊覽片,這是實打實的災難片。螢幕上的寒風一起,使人都心底瓦涼。在故事推進過程中,將登山者的心理變化展現得惟妙惟肖。同時,詳實地描述了攀登珠峰所有的前期後期準備,影片是對那一段重大山難事件歷史性反思。(深圳晚報評)
影片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高大、堅實、美麗、震撼人心,而且對角色和觀眾而言,該片都足夠殘酷,(《紐約每日新聞》評)。《絕命海拔》沒有《地心引力》那樣的持續性的驚喜,也沒有《瘋狂的麥克斯》那樣的視覺上的詩意,但它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將故事和視覺奇觀無縫融合在了一起的佳作,(《indieWIRE》評)。
由於影片的主題殘酷,其中一些角色注定無法平安返回,因此可以用好萊塢的那一套術語呈現《絕命海拔》是一部災難片,(《好萊塢報導》評)。該片的屬性一半是IMAX版本的自然紀錄片,一半是好萊塢式的災難片。不過,影片依然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可信的攀登珠峰的身臨其境之感。(《TheA.V.Club》評)。
反面評價
《絕命海拔》原本是極具情感張力的戲,營救者面臨人性上的抉擇,被營救者面臨生還機會的爭奪,被拋棄者的絕望、無奈抑或憤恨都是打動觀眾的重點,鏡頭該推上去時卻沒推上去,一切都被輕描淡寫的略過了,鏡頭丟失了情感,場面變得乏善可陳,故事也就成了流水賬,進而演員的發揮空間受到限制,演技被壓抑,該克服的難題沒有被克服,《絕命海拔》長著一張大片的臉,卻有一副“爛片”的內里。(新浪娛樂評)
影片用80分鐘爬山,30分鐘暴風雪災難以及10分鐘營救,這種敘事的結構很有問題,整部兩小時的電影看不出任何起承轉合,三個段落都是平鋪直敘。也只是完全在復刻紀實而已,紀實沒有錯,但沒有重點、沒有鮮明人物形象的紀實,拍出來最多也就是一部攀登珠峰注意事項的安全指引視頻。影片有很多好萊塢演員,同時還有不少在業界頗受好評的演技派,但奇怪的是,看完整部電影,能讓人記住的角色沒有一個,甚至都分不清究竟哪位演員演哪個角色。(信息時報評)
電影評價
精彩影評
有一個地方只有勇者知這是一部有著過高標桿的作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經歷,令《絕命海拔》既得見與那雪山之巔自然的壯麗,更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那追逐夢想的執念,電影並未有鼓吹何為生命的奇蹟,而是以險象環生的災變,令人對自然心懷敬畏和對這群勇敢者的敬佩。珠穆朗瑪雪山的壯麗契合出色的特效使電影披上了一層足以賞心悅目的基色,長鏡頭的運用,那碧空如洗的藍天白雲,那銀裝素裹的冰川奇峰,當然還有那心懷執念的登山人,使每一幀都仿若一張絕美有以意境的畫卷,這些元素構築了一部在人跡罕至處呈現自然之美的光影傳奇,然而在這仿若天界的聖地卻也是危機重重的絕境,電影真實的再現了登山這那時刻都將面臨死亡威脅的未知險途,這種險象環生的過程也塑造了電影劇情上一種平實的驚險,與自然的角逐,將要面臨的未知死亡,都形成了時刻經蹦心弦的劇情張力。明知前方是險途漫漫,為什麼有人依舊敢於向自然之巔的生命極限發出挑戰,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已的夢想,登山人的的夢想並不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作死”,乍看之下他們只是為了一睹那壯麗的雪山奇景,各自的理由亦都有著不同,但實則這更是一種自我的挑戰,戰勝自已的身體極限,戰勝自已的心理,那登頂的路,是一條充滿毅力的路,人類正因有了這樣的夢想,我們才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為的奇蹟,那戰勝自我的美好與風景的震撼,構築了電影的靈魂。這是一部群星閃耀的電影,就像卡梅隆自我挑戰海底極限的《深海挑戰》,相信對於好萊塢來說不會有多少影星會拒絕參演這部呈現人類偉岸的作品,但這也形成了電影的詬病所在,人物繁雜的混亂,在配角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長,卻並沒能取得何般成效,導演在節奏的把控力上是缺位的,鋪墊前奏上的過於冗長,而台詞也因為人物塑造的缺失,亦顯得過於蒼白,電影從整體來看,真正漸入佳境的只在於登山上的後半段,群星的加盟並未能為電影增光添彩,反而成為了電影節奏失控的贅述。有一個地方只有勇者知,它就是珠穆朗瑪,危險的絕境並不會阻礙夢想的腳步,不管他們是否登山了這座巔峰,但至少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真正偉大的勇者。夢裡詩書
在觀影過程中,筆者都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為何Everest珠穆朗瑪峰會有如此巨大的誘惑力,吸引著登山愛好者們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就算是要征服天險,她也不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最難攀登的山峰。但她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地球上的一個標誌,第三個極點。這大概就是她的魔力吧。登山隊的一位成員詢問大家挑戰珠峰的理由,即使他們都有各自的目的和想要追求的意義,卻都匯成了一句豪邁的壯語:因為她在那裡!於是我們能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清晰的感受到每個人壯志躊躇,隊員們英姿勃發,所有人都信心滿滿。這也許也是這部電影最帶有感情色彩的部分鏡頭了吧。
看到有些地方把本片歸列於災難片,和《垂直極限》這類經典的登山災難電影作比較。筆者更願意視本片為紀錄片,因為本片的鏡頭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毫無感情色彩的中立的客觀的,就像是一個冷眼旁觀者,站在一旁如實記錄著這支隊伍的一切,即使隊員們遭逢大難。絕沒有冷漠,也更不會關切,而是一種冷靜,像上帝一樣凝視著這些登山者。也許只是一瞬生命的隕落,也許還有活的氣息卻被眾人遺棄,也許同愛人訣別後安詳的沉睡,也許是明知無法生存後理智的結束,我們無法從鏡頭中感受到一絲的悲切,只是凝望著他們生命的凋零,就如同這些宏偉山川注視著生命螻蟻般存在一樣。誠如主角羅伯所說,沖頂珠峰就是一場尋死的旅途,一旦跨越那道生死線,剩下的就是在生命徹底消亡前成功回到營地。在這偉岸的山峰面前,生死早已不屬於自己,所以那些老練的登山者們對於放棄一個生命沒有絲毫的猶疑和愧疚,這絕不是自私!望著執著於登頂的道格、奔波於助人斯科特、只差珠峰的難波、勇於救人的哈羅德、還有心繫隊員的主角羅伯,鏡頭是那么的冷靜,筆者也跟著淡然,既然生命終有結果,不如留在他們魂牽夢縈的大山之上。
本片角色眾多,是一出典型的群戲。電影的卡司陣容顯然強大,片中有名字的歐美角色基本上都是你所熟悉的演員。大概會有很多人覺得電影在角色刻畫上不夠細緻,情感線的架設也比較粗淺。但實際上,細節卻非常豐富。有成功挑戰六座頂峰只差珠峰者,有連續挑戰珠峰皆失敗者,有未曾走上高峰者,有登山的老手,有為珠峰發狂的瘋子,從他們簡單的言語,就能感受到他們各自追尋的價值。然而這一切,在雄壯的大山面前,還有什麼意義,個性是如此的渺小,唯有群體徵服山川的意志才能媲美。筆者覺得在本片中個體刻畫的不足絲毫不影響對人類群體的展現。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IMAX公司全程參與了這一次登山紀實。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這部電影確實是筆者過去三年內看過的IMAX電影中少見的A+級別的效果。要知道過去三年在內地上映的IMAX電影,九成以上筆者至少看過一次IMAX版本。這部《絕命海拔》已經達到了IMAX紀錄片的效果,畫面的清晰度、3D的景深效果都達到了很高水平。筆者不知道本片是DMR轉制IMAX還是實拍,但是在巨幕上呈現出了近乎完美的畫質。珠峰是如此宏偉,在IMAX畫面中冰川的壯麗一覽無遺。每一次出現開闊視野的遠景鏡頭,即使是山川也顯得渺小,更別提螻蟻般的人類。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雄奇瑰麗,她充滿魔力。她是群山的領袖,她是世界的盡頭。她,就在那裡!
文:史歌
平淡的有點對不起珠峰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想起來高中的時候曾在歷史書上見到過一群人登上珠峰時留影的照片。那是人類第一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當時的我心裡只有一個問題:“珠峰不是中國的嗎?怎么我們還沒上去,別人就先上去了?”而我也沒有想到,原來那張照片裡的人不是全部都安全的回到了家鄉。
這是一場關於信念,堅持,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博弈。但大自然總是會露出殘忍的一面,顯示出自己不可觸犯的威嚴。而作為觀眾和不熟知那段故事的我們當然都希望他們能活下來,尤其是當羅伯被她妻子所激勵而一步步往上爬時,每個人心裡也都渴望著救援隊能在不遠的地方——美國大片一般不都是這樣嗎?主角是不會死的。
好吧,其實我想說的是整部電影下來也就最後的煽情部分較能打動觀眾,除此之外基本上很難找到什麼亮點了。這算是一部按照紀錄片模式進行的電影,而導演在這之中的處理也並不是做得很好(比如:當一眾演員拍攝合影時,燈光一閃切入當年登山隊的照片我覺得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中的大場面也沒有在3D效果下得到很好的展現——說的實在一點,3D效果一般。
故事相對平淡,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模糊不清讓人難以理解。而一眾演員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實在有限,以至於到了最後我除了還能知道傑森克拉克,傑克吉倫哈爾以及喬什布洛林是誰之外其餘的都快認不出來了。倒是凱拉奈特莉的出現讓我眼前亮了一下,這可是《加勒比海盜》中的女神啊!但其實對於這部電影能說得不多,索性我也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