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是1986年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開放實驗室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敬魁研究員為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洪茂椿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
簡要概況
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實驗室前身為福州結構化學開放實驗室, 是1986年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開放實驗室之一。1992年2月經國家計委批准,開始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994年10月通過國家驗收。1999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科研領域
實驗室瞄準國家目標和世界科技前沿,以結構化學研究為基礎,以無機化學、材料化學和物理化學前沿領域的金屬原子團簇結構與功能、結構敏感材料和納米材料結構為主攻方向,合理合成新型化合物,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索新型化合物的分子和電子結構及與巨觀性能之間的關係,探索其套用背景,為新材料的研製提供創新的源泉。主要開展電磁性功能化合物的設計;金屬團簇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基礎研究;重要生物過程中的結構化學問題;超分子聚合物晶體工程;結構敏感材料的基礎研究;納米材料的重要結構化學問題;無機—有機雜化材料研究。實驗室的目標是將實驗室建成國內外結構化學的研究中心之一,成為光、電、磁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膜材料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學術團隊
已故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教授生前為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敬魁研究員為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由結構化學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17人組成,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洪茂椿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以“實驗與理論、化學與物理(以及其它非化學學科)、結構與性能、靜態與動態、基礎與套用五重雙結合”的科學方法,建立了從合成、分析、結構表征、性能研究到套用探索的一套完整的結構化學綜合研究體系,在結構化學研究中形成了優勢。實驗室有一批老中青相結合、以中青年為主的,活躍在結構化學領域、成績卓越的學術帶頭人;其中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人才3人;留學歸來的優秀學者4人和一批青年研究骨幹,組成了一支結構合理並富有競爭力的科研隊伍。實驗室按“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運行機制管理,現有固定人員34人(具博士學位的占41.5%,碩士學位的占35%,平均年齡38.8歲),流動人員31人,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64人。 實驗室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有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7人。已從實驗室畢業的碩士、博士和出站博士後90多人。項目成果
自1992年以來,承擔了國家攀登計畫,“863”、“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青年、面上)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面上項目等。實驗室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化學模擬、金屬原子團簇的結構化學、無機—有機雜化材料及納米分子材料的基礎研究中,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福州模型”,元件組裝,M3S3“類芳香性”,等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結構化學研究基本原理。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四等獎各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公開8項;出版專著三部;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979篇(其中國際刊物論文546篇,國內刊物論文433篇),研究論文被SCI收錄及引用數均列全國科研機構的前列。 實驗室有配套的技術支撐系統,擁有多種現代化的結構分析大型儀器:CCD X射線單晶面探測儀、四圓衍射儀、粉末衍射儀、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富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和拉曼光譜儀、螢光光譜儀、高分辨質譜儀、PPMS物理性能測量系統,並有一支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隊伍提供了高水平研究的技術保證。交流合作
實驗室在人員結構和課題審批都保持較大的開放度,客座人員承擔課題的比例為60%,已取得明顯的開放效果,既有利於發揮實驗室的優勢、促進國內相關學科研究發展,又有利於實驗室拓寬研究領域,吸收新的學術思想,提高研究水平。 實驗室已和國內外40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包括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法國、荷蘭、瑞典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結構化學研究的中心之一。為了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和國際的學術交流,實驗室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