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紹興宋六陵位於紹興城東南約18公里的皋埠鎮攢宮村,是江南一帶規模最大的皇陵區。這裡築有我國南宋時期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紹陵等六個皇帝的陵墓,所以俗稱“宋六陵”。其實它還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與皇室大臣的墳墓,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六陵位於會稽山北麓,翻過攢宮山(當地人稱寶山)往北就是紹興平原。”陵區的位置符合宋代皇帝陵的堪輿要求,即東南仰高,西北低垂。而有意思的是,陵區東面的山叫青龍山,西面的山叫五虎嶺,暗合了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之說,再加上南面的紫雲山和北面的寶山,自然而然,成了當時帝王心中的風水寶地。紹興元年,北宋哲宗皇后孟氏病故,臨終前要求“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於是南宋朝將她在此地安葬,宋六陵由此開始建立。歷史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了徽宗和欽宗兩個皇帝。昏庸無能的高宗趙構倉皇南逃,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1129年,金兵再度進犯,趙構又從杭州經紹興、寧波,一直退到東海,第二年才回到紹興,並在這裡做了一年零八個月的皇帝。這年4月,隨高宗南渡的北宋哲宗皇后孟氏死了,由於北方的祖宗陵園已經陷落,只好就近擇地淺埋,準備將來收復失地後遷回祖陵。這樣,南宋皇帝和皇后死後,也就陸續葬在紹興。南宋滅亡後,有個叫楊璉真伽的西域和尚,帶著大隊人馬盜掘了宋六陵。他們撬開墓室,拋棄皇帝的遺骸,竊取了無數的珍寶,還砍下理宗皇帝的頭骨,當作喝酒的酒具。為了達到分裂民族的罪惡目的,楊璉真伽還打算將六陵遺骸埋到杭州南宋皇宮內,並在上面建造鎮南塔,表示宋人永世不得翻身,幸虧有兩個紹興義士唐珏、林景熙,事先得到訊息,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進入六陵,用動物的骨頭調換了皇帝的真骨,分別裝入箱子,埋到蘭亭天章寺附近,上面各種一棵冬青樹作為標記。修葺保護
明朝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下詔重修宋六陵,並且命人將流落在西域的理宗頭顱贖回,以天子禮節重修埋入永穆陵中。此外,每一座陵都被重修立碑,並種上許多松樹。朱元璋還派出專門的守陵人員,劃出宋六陵一帶,禁止砍伐。
清朝和民國
清朝雍正七年,朝廷又敕令紹興地方政府維護宋六陵,春秋祭祀,後逐漸荒蕪。抗戰期間,紹興淪陷,日軍屯兵於攢宮山上,陵周古木,被砍伐殆盡。而後,汪偽政權的士兵又對六陵進行了一次集體盜掘,更大程度地毀壞了宋六陵。
解放後
建國以後,宋六陵所在地攢宮茶場在進行機械化改造時,在距地表僅40—50厘米處發現了屋基平面、局部排水溝和鋪設整齊的石板小道,並有成堆的條石出土,紹興縣文保部門在現場勘查後,確認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至1970年後,墾為茶園,諸陵地面建築盡圯,僅存蒼松8叢”。文革時,唯一存在的孝宗帝享殿也被夷為平地。如今,歷經滄桑、屢遭兵火的南宋六陵,由於年代久遠,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不過地面尚存百餘棵作為封樹的古松,使整個陵區雖已無地上建築,但仍松柏森森,氣氛肅穆,環境幽靜,保留著皇家陵園的氣派。2010年3月——4月份,縣文保部門對宋六陵南北陵區進行現場調查,在陵寢遺址發現和清理了一批皇墳石、陶瓷片及建築構件,均為宋六陵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