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內容的不同,全書分為六編,即:法律術語典故、司法典故、案例典故、刑罰典故、法治人物典故和法律成語典故。各編均收錄了幾十條法律典故,詳註其源頭出處,簡述其演變過程,使讀者了解各典故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同時,作者力圖做到深入淺出,在保持其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同時,力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學術性,以求雅俗共賞。
作者簡介
姜歆,1974年生,山東乳山人,現為寧夏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人員,主三要從事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已發表專業淪文多篇,出版專著《兩夏法律制度研究——兩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初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該作榮獲第五屆吳玉章獎及寧夏社會科學著作類成果獎。
·查看全部>>
目錄
第一編 法律術語典故
神獸“獬豸”
何為“苞苴
“繩糾”與“繩之以法
“覆盆”的含義
什麼是“九畸”
什麼是“九鼎
“三宥”是哪三宥
何為“天牢”
何為“天誡”
“刑措”的由來
“死灰”的出處
“改瑟”的典故
何為“罰鍰”
“發籤”的由來
“平反”是怎么來的
“染指”的來歷
“中飽”的由來
“折中”的演變
何為“花押
古代的“休書
“巫蠱術”與“巫蠱案”
“文字獄”的由來
獄吏之貴
什麼是“三尺法
“雲陽”的來歷
季冬誅
坦白從寬
鐵券丹書
三木論囚
三殺三宥
“衙門”的來歷
何為“尚方寶劍”
第二編 司法典故
“規矩”的來歷
“刑”字的由來
“法”字的由來
“禮”字的由來
“律”字的由來
古代法律的公布
周朝的治國三典
最早的國家監獄
不列三後
戰國晚期的“道法轉關”現象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算輯令與告輯令
唐代的律、令、格、式
擊鼓升堂的由來
秋審制度的由來
元代法律中的四等人
十惡不赦
清議入律
古代的契約
古代的婚齡
公證的來歷
古代的告密箱
古代的臥底
古代法官的法冠
古代的訟師
死刑擇時
恤刑慎殺
用刑寬簡
南山可移法不可改
歷代酒禁
丁憂與守制
五復奏
一兔走而百人逐
侵官之害甚於寒
第三編 案例典故
以城易因
何武斷劍
焚豬驗屍
兩父爭兒
妄認死屍
刀鞘得賊
從事對屍
覘情釋冤
行岌訪妾
德裕摸金
探情雪冤
平反誣陷
明折投毒
推官貴直
甥舅爭牛
鐵佛開口
喬裝尋賊
做賊心虛
疑獄牽連
公瑾辨偽
指紋斷案
一語道破
太原冤獄
離合從輕
一字救人
真假龍圖
割耳構陷
冤魂索命
“衛玢”雪冤
顛梅審樹
理直氣壯
緝查假子
誤拷庖人
瞽者竊錢
新郎投河
太倉失盜
海瑞驗屍
十載積案
病婦之謎
借刀殺人
兩案互證
瘋婿退婚
雪砒饃冤
劫夫姦婦
一字定案
細查真兇
分訊得實
第四編 刑罰典故
古代的贖刑
古代的磔刑
古代的流刑
古代的代刑
古代的戒具
宦官的處罰
拶指與腦箍
炮烙
棄市
剖心、剖腹
梟首
定殺
宮刑
車裂
竹籤
騎木驢
凌遲
絞
斬
廷杖
站籠
第五編 法治人物典故
周公旦定宗法制札樂
宰人請罪
叔向論罪
子產立法救世
李悝著《法經》
商鞅變法駁群臣
魏絳行法
李離枉殺請死
腹辭舍子履刑法
李斯受刑
漢文帝諱母殺舅
漢文帝廢肉刑
周亞夫治兵軍紀如山
漢武帝不以親黨誣法
汲黯臥而治之
司馬遷悟獄
李膺執憲不從君命
然明改俗
“硬脖子縣令”董宣
蘇章公私兩分明
郭躬論故誤
黃浮除暴
寒朗論獄
魏武帝懸杖
高柔持平如秤
隋文帝執法不恕子
趙綽執法不惜己死
元褒引咎自誣
唐太宗寬刑
太宗負姊殺趙節
不庇功臣
戴胄法貴如一
崔仁師恕理刑獄
狄仁傑遭陷
徐有功捨命履法職
馬懷素秉公抗命
許孟容嚴懲神策吏
段秀實仗義執法
唐臨治獄求寬大
李元素明冤縱囚
周敦頤棄官護法
何叔度議連坐
生為直臣 死為直鬼
海瑞執法抑強暴
海瑞嚴懲小衙內
第六編 法律成語典故
惡貫滿盈
畫地為牢
寬猛相濟
坐地分贓
盜亦有道
既往不咎
大義滅親
三令五申
上行下效
片言折獄
以身作則
不逞之徒
令行禁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欲蓋彌彰
排難解紛
多行不義必自斃
操刀傷錦
明察秋毫
踰閑越檢
蹊田奪牛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作法自斃
克己奉公
懲惡勸善
黑白顛倒
貪得無厭
明日張膽
罰不當罪
秦鏡高懸
蕭規曹隨
草菅人命
罪不容誅
公而忘私
嚴刑峻法
改過自新
因事制宜
不寒而慄
死有餘辜
朝令暮改
以身試法
格殺勿論
梁上君子
丁蘭刻木
不平則鳴
打草驚蛇
羅織罪名
錢可通神
請君入甕
一網打盡
明正典刑
先斬後奏
·收起全部<<
前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典故正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反映。其中的法律典故既是我國法律的歷史,又是形成現代法律文化的重要基礎,同時,許多法律典故及其變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又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姜歆的《細說中國法律典故》一書發凡體例,捷足先登,開國內編撰中國法律典故之先河。該書史料宏富,論證精當,見解獨到,耐人回味。作者孜孜筆耕於法律史料之中,使中國法律中的典故趨於成型。
在這本書中,姜歆將傳統文化中的法律典故分為術語典故、司法典故、案例典故、刑罰典故、人物典故和成語典故六個方面,這種分法是比較系統的。閱其書可見姜歆的學風是嚴謹的。他使用資料必求其完備翔實,敘述方法必求其周密無隙。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法律典故浩若煙海,從中抽取這些法律典故,沒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姜歆多年從事法學的科研工作,故春有耕耘,秋多收穫。這本泱泱數十萬言的法律典故,多有朝花夕拾之餘味,亦偶有糾繆正訛之功效。
最後,中國法律典故於中國古代法律史研究領域多有拓寬,尤其於法學研究與普及文史知識、加強理論與實踐之結合能力,又提供一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