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細葉黃皮種拉丁名:Clausenaanisum-olens(Blanco)Merr.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屬中文名:黃皮屬
屬拉丁名:Clausena
國內分布:台灣蘭嶼有野生。廣東(新會,鶴山),廣西(百色,楷州)及雲南(蒙自,河口)有栽培。
國外分布:原產菲律賓。
中國植物志:43(2):138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3-6米。當年生枝、葉柄及葉軸均被纖細而彎鉤的短柔毛,各部密生半透明油點。葉有小葉5-11片,小葉鐮刀狀披針形或斜卵形,長5-12厘米,寬2-4厘米,頂部漸狹尖,略鈍頭,有時微凹,兩側明顯不對稱,葉緣波浪狀或上半段有淺鈍裂齒,嫩葉背面中脈常被短柔毛;小川柄長2-4毫米。花序頂生,花白色,略芳香;花蕾圓球形;萼裂片卵形,長約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10枚,有時兼有8枚,略不等長,花絲中部以下增寬且呈曲膝狀;花柱比子房稍短,柱頭不增大。果圓球形,偶有闊卵形,徑1-2厘米,淡黃色,偶有淡朱紅色,半透明,果皮有多數肉眼可見的半透明油點,果肉味甜或偏酸,有種子1-2粒,稀更多;種皮膜質,基部褐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台灣(蘭嶼)有野生。廣東(新會、鶴山)、廣西(百色、龍州)及雲南(蒙自、河口)均有栽種。原產菲律賓。在廣東,至少有80年栽培歷史。
鮮果可食,味酸甜,多吃引致輕度麻舌感。民間將熟果曬乾,用酒泡浸,謂有化痰止咳功效。枝、葉作草藥,祛風除濕。
藥用價值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黃皮的葉片。全年可采。
【化學成份】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
【性味】《陸川本草》:辛,涼。
【功能主治】
細葉黃皮 |
①《本草求原》:解穢除垢,退黃腫。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痰咳哮喘。’
③《陸川本草》:疏郁行氣,止痛退熱。治氣脹腹痛,溫病身熱。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解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流感,感冒,瘧疾:黃皮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痰濕喘咳:鮮黃皮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瘧疾:鮮黃皮葉一兩,紅糖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解穢惡,消風腫,治疥癩,去熱散毒:黃皮葉煎水洗。(《嶺南採藥錄》)
⑤通小便:黃皮葉四、五片,酒一、二兩煎服。(《嶺南採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