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城關業餘劇團

民國三十年春,正式在火場壩舉行成立大會,唱戲三天,各界贈款、贈物支持。民國三十四年,社友集資聘專業漢調二簧演員

漢調二簧業餘演唱團體。清末民初紫陽縣城關亦有玩子班以坐唱形式開展活動,主要成員有韓朋、張英、舒子安、吳伯平等,後有社會名人參加,共數十人,影響日大。凡民間婚喪、壽誕、新屋落成、商號開張等皆應邀光臨助興。民國二十九年(1940),杜少祥、袁岱龍、舒群儒、熊朝欽、饒楚才等一班少壯派組合一起,另立門戶,建"二玩子班"與以老年人為主的“頭玩子”對立。兩班活動增加,互相競爭,藝技都有提高。同年十月,通過會商,擬合併成立紫陽縣自樂社,首次老少同台在望江樓舞台掛衣演出《營門》、《拾蘆柴》、《三娘教子》、《放飯》等折戲。民國三十年春,正式在火場壩舉行成立大會,唱戲三天,各界贈款、贈物支持。民國三十四年,社友集資聘專業漢調二簧演員,培養了業餘小演員朱德江張海娃、熊朝華、張齊鈞、張作樹等。民國三十六年,紫陽職業演員龔安亭父子返故里入團,使自樂社演出大有起色,並改名為紫陽縣民樂團,張凡雄任團長。翌年推楊良顯為團長,楊系河南籍商人,德高望重,為組織活動,接濟演員生活和資助添置戲箱貢獻頗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改稱紫陽縣業餘劇團。至1956年排傳統戲、現代戲多本,四處巡迴演出,實力增強,影響擴大,遂以此為基礎成立紫陽漢調二簧劇團。1981年,一些退休演員和社會人士又恢復組建紫陽縣城關業餘劇團。馬章祿任團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