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花歌

起源於民間的一種民謠,一直以來流傳於紡花人之口。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紡織棉花的傳統。紡棉是一種極其繁重而又漫長的工作,於是廣大的農村婦女在紡棉之時,為了消愁解悶,就隨口編出一些民間小調。

簡介

內容豐富,包羅萬千,其中以反映人民生活的為主,其他的還有反映家庭矛盾、婆媳關係、階級壓迫等。表現形式以歌謠為主,其他的兼有寓言、笑話、謎語、故事等。最早發現於河南鞏義地區,由一名在校大學生於暑假收集記錄,並申請科研立項,予以調查。

起源

紡花有兩大局限因素:一、這是一種額外勞動,不能占用正常勞動時間,只能在夜晚進行;二、本來是為了補貼家用,所以必須把成本降到最低,那就要少用油,甚至是不用。

白天經過繁重的勞動,晚上還要紡花,且常常要到漫長的夜晚,這樣就不免發困,為了防止瞌睡,似乎就念些小曲兒。

還有一個原因,省油。省油往往有這樣幾種辦法:一、幾家聚在一起,用一盞燈照明。這樣不免說些閒話,有一些閒言碎語或民聲民願,就以各種方式反映出來。二、月亮明亮的夜晚,甚至可以趁著月色紡花。三、有時在屋裡就坐在煤火肚兒旁,用燒火做飯剩下的灰燼照明。四、更深的夜晚,沒有灰燼,就點一根香,映著香頭那一點微弱的亮光紡。

以上種種條件,都促使著這樣一種能解乏或解困,抑或娛樂大家的精神產品出現。於是,順其自然的,紡花歌就出現了。這也符合文學起源中的“勞動起源說”。

主要內容

一、記述紡花之艱辛的曲謠:

紡花難

紡花難 紡花難

紡花不勝買布穿

這思想 那思想

買布不勝買衣裳

紡花難二

紡花難 紡花難

描雲畫鳳不算巧

織布紡花納糧草

見過大車拉白布

沒有見過大車拉花哨

二、歌頌新中國的曲謠。如:

棉花種的多, 織的布也多

生產戰線上, 工農來合作

增加社會財富, 改善自己生活

對公家有利, 對自己好處多

現狀

如今,能夠吟唱這些歌謠的人已經很少了。主要是因為人們許久都不再紡花,不再過那種苦日子。社會矛盾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突出。我們能找得到的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一方面由於年紀大,記憶模糊,所以記錄的歌詞中會有一些錯訛現象。另一方面,在方言向國語轉化的過程中,一些字無字可代,一些古音無跡可考,只能按照大概意思補寫出來。這又不免與原文有些背馳了。

在調查過程中,鮮有幫助,所以成果甚微,以上只是簡單列舉幾首,以後再另行增補。

研究成果

目前只是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校訂與編輯,並簡單的分類。具體的研究整理工作,只待有關方面給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或請有識之士去完成。

在調查走訪過程中,我們也進行了一些錄像工作,具體的影視資料,還得進一步整理才能公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