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紗籠
拼音:shā lóng
詞義:寮國男人的下半身著裝。紗籠有兩種:一種是將一塊布圍系腰間,另一種是把一大塊布圍在腰上,布端穿過兩腿之間留在腰際,看上去好像無縫的長褲。
詳細解釋
1. 紗制燈籠。
唐 白居易 《宿東亭曉興》詩:“溫溫土爐火,耿耿紗籠燭。” 宋 高觀國 《御街行·賦轎》詞:“歸來時晚,紗籠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張子堅 《得勝令》曲:“錦衣搭白馬,紗籠照道行。” 清 納蘭性德 《生查子》詞:“獨夜背紗籠,影著纖腰畫。”
2. 謂以紗蒙復貴人、名士壁上題詠的手跡,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貧,嘗客 揚州 惠昭寺 木蘭院 ,隨僧齋飡。諸僧厭怠, 播 至,已飯矣。後二紀, 播 自重位出鎮是邦,向之題已碧紗幕其上。
播 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用作詩文出眾的讚詞。 宋 劉過 《沁園春·題黃尚書夫人書壁後》詞:“記 東坡 賦就,紗籠素壁, 西山 句好,簾卷晴珠。” 清 李漁 《憐香伴·議遷》:“他日重來,駟馬難容。四壁佳篇,早著紗籠。” 寧調元 《柬蛻庵三什》詩之三:“偶栽紅豆便盈枝,仗汝紗籠壁上詞。”
3. 猶紗罩。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巾。
清 李漁 《風箏誤·婚鬧》:“你們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紗籠看阿嬌。”《天雨花》第三六回:“弟們雖在來觀看,紗籠罩面怎分明?”
4. 馬來語sarong的音譯。
東南亞 一帶用以圍裹身體的長布,為服飾之一。 許傑 《兩個青年》:“那 馬來 人是披著純白的紗籠,紗籠的一端,從左邊的背部圍過右邊的頸際,再披了下來。”
5. 法語salon的音譯。客廳。今多譯作“沙龍”。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 巴黎 文人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談場所。
魯迅 《二心集·關於翻譯的通信》附J·K來信:“這種人物如果不徹底的脫胎換骨,始終只是‘紗籠’(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她想一腳跨進摩登化的貴族廳堂--在所謂‘紗籠’里去和當代名流‘較一日之短長’。”
基本概述
沙籠是馬來人用於穿在下身的圍裙,其名稱因時因地而異地;中國史籍曾稱之為乾幔,暹羅人稱為幔。紗籠的製法、印染,及其所具有的花紋、色彩都極富馬來情調,成為馬來人的形象藝術之一。紗籠因其寬大,穿著方便舒適涼爽,適合熱帶地區居民採用,東南亞馬來人以外的民族,也很流行。
紗籠織布
紗籠用途
紗籠是東南亞獨特的一種印染織布,色彩艷麗,圖案豐富。一塊紗籠大約長兩米,寬一米,男人女人都穿。紗籠的穿法不少於20種,吊帶式、斜背式、半穿式,各有魅力。你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紗籠用途:可圍在身上做短裙、也可圍住全身做長裙,可以做浴巾、沙灘巾、衣服,披肩,桌布。
紗籠
紗籠質地
所用的布料多種多樣,有純棉、真絲、化纖、織錦緞等等,當然紗籠的款式也不盡相同。印尼的婦女愛穿紗籠,一襲紗籠裹在腰間,恰到好處地將她們優美、苗條的身材輪廓勾勒出來,在走動時隨風搖動,輕盈、俏麗、柔媚多姿。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最多的還是純棉質地的紗籠。這種純棉布被稱做印尼國布,不僅穿著舒適、柔軟,而且美觀、實用。布的紋路很細密,手感滑爽,透氣性好,不僅吸汗通風,還能抵擋紫外線。紗籠的圖案設計也非常講究,有手繪的也有印染的,多以植物花草為主體,色彩搭配艷麗、和諧。
領導穿著
彭麗媛穿戴“紗籠”與其他領導人配偶合影
2013的10月8日,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出席了蘇希洛總統夫人阿妮為與會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濟體領導人配偶舉行的活動。
阿妮在入口處迎接彭麗媛,並親手為彭麗媛繫上印尼傳統服飾“紗籠”。彭麗媛同其他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領導人配偶合影並寒暄。她們共同觀看了巴厘島民俗生活展示、當地傳統歌舞表演及民間傳說演出。民間傳說講述的是中國商船於12世紀抵達巴厘島,巴厘國王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和印尼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