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FilmFestival)由美國電影製片人簡·羅森泰以及著名演員羅伯特·德·尼羅在“9·11”事件後發起並創辦。2002年,翠貝卡電影學院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翠貝卡電影節,該電影節旨在通過影展的活動來推動全球電影界跟普通觀眾對電影藝術的生命力的認識。同時第一屆翠貝卡電影節的舉辦亦用來慶祝美國紐約成為電影產業的中心,並為下曼哈頓城區的重新規劃建設提供契機。
創立
翠貝卡電影節由好萊塢老牌明星羅伯特·德尼羅和其他幾位電影人創立,是和聖丹斯齊名的北美獨立影展,每年4月在紐約舉行。影展創立於911事件之後,幾位創辦人希望用這個電影節振興曼哈頓下城的士氣和經濟。翠貝卡電影節自創辦以來為紐約帶來了5億3千萬元的收入。但今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影展也抬高門檻,入圍影片從2008年的122部減少到今年的86部,銳減28%,多位主辦單位也退出。
特色
其實“翠貝卡”電影節顯露的不景氣痕跡最直接影響的是電影製作人,特別是那些獨立的小製作。參加藝術電影節幾乎是它們唯一殺出重圍見日光的時刻。電影節如何運作對他們常常意味著生死攸關的抉擇。
以往的“翠貝卡”一直以自己特立獨行的藝術眼光給那些追求電影藝術和創新的電影人搭建著一個展示的平台。而沒有像同行中早有威望的聖丹斯和SouthbySouthwest那樣直接在電影節期間就進入影片交易和視頻點映的推廣。2010年的“翠貝卡”除了繼續他們及早宣傳的成功戰略,以“翠貝卡”品牌合作的發行公司還將每年發行最少10部的電影節電影,集中在視頻點映的渠道,但也包括商業電影院線的發行推廣。而他們最獨特的眼光是對新媒體的運用,那該是一個吸引年輕影迷的長遠戰略。FilmBuff就已經購買了參與電影節的“ErasingDavid”和“CryingWithLaughter”,並準備在iTunes和Amazon.com上銷售放映。
翠貝卡電影節崇尚藝術,推崇獨立電影。因此電影節的七個獎項也分別用七件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來代替獎盃和獎狀。最佳故事片獎的獎盃則是一件由藝術家艾立克·飛切爾創作的雕塑——一座青銅女子背身塑像。
含義
回想傳統的電影節運作模式,多是在藝術電影節上先放映入選的電影,然後由獨立的發行公司選片在小影院院線放映,而半年後再進行DVD銷售。電影節根本不能掌控日後的市場起伏。而事實上這種曾一向被視為安全保障的電影銷售網路,也已不再為電影節尤其是藝術電影節提供基本的遮風擋雨功能。因為有限的影院選擇很難保證接觸到很多真正喜歡藝術電影的人們,而晚於半年的DVD銷售又與電影節期間火熱的市場宣傳幾乎脫節。再好的電影,如果很少人聽說過,誰又會去貿然花15到20美金買晚些時候的DVD呢?這樣的循環,藝術電影自然生存步履艱難。其實行里人早就有人重新審視什麼是新環境下的傳統“院線”含義。比較挑戰的想法是:通稱的非院線如航班、博物館、畫廊、俱樂部、露天影院、學校、醫院和軍隊等等也該算為院線,因為在那些場合的人們通常都非常渴望看電影。
路徑
新媒體的衝擊更使得青年影迷們徜徉於網路娛樂的路徑。如何延攬和穩定他們,更使得傳統電影節的運作改革迫在眉睫。其實像“翠貝卡”的創建人早就思量過是否要把電影節延伸為一個電影發行平台,特別是每年有幾千部的獨立電影被製作出,但只有小部分能有展示和與觀眾見面的機會。但要衝破一個傳統的模式並不容易,特別是藝術電影節的創辦者們多是酷愛藝術,對經營不通也多少清高不屑。對把電影節定位在藝術遴選和展示,還是擴展為推廣銷售大多沒有足夠的信心和想法。
“翠貝卡”今年的改變可說是很大的超越。他們逐漸開始接觸大的有線電視和電訊運營商,如Comcast,Cablevision和VerizonFiOS。有望與之合作以按次計費的方式發行電影到他們超過四千萬的訂戶中。而且有興趣的訂戶可在60天內任選收看。不僅如此,還將以每張45美金售出五千張套票,給那些有興趣線上收看電影節期間故事片、短片和紀錄片的電影人市場推廣聚會的觀眾。
對藝術電影節的大膽探索也有不同聲音。主要是這樣是否偏離了追求藝術的初衷。藝術節是否會變成一個售片子的市場。而且還有人認為新電影的生存和盈利還得靠傳統的DVD銷售。想想那些在網上搜尋電影的人,一旦看到心儀的DVD電影並點擊購買,這樣簡便的消費判斷比期待通過YouToub線上收費觀看要更容易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