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紅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1936年7月,由紅軍第2、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組成第二方面軍。紅2軍團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與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會師後組成的。
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後鄧中夏)。1931年3月,紅2軍團在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縮編為紅軍第3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1934年5月,紅3軍進入貴州省東部地區,開闢了黔東蘇區。紅6軍團是由湘贛蘇區的紅軍第17師和湘鄂贛蘇區的紅軍第18師於1933年6月合編而成的,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1934年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遂川縣出發,向湖南省中部轉移。11日,進至桂東縣寨前圩,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10月,紅6軍團到達貴州東部地區。24日,與紅3軍在印江縣木黃地區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所屬第7、第9師改稱第4、第6師。紅6軍團仍由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所屬第17、第18師縮編為3個團。這時,紅2軍團4400餘人,紅6軍團3300餘人。兩軍團的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
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紅2、紅6軍團於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相繼攻克大庸(今張家界)、桑植、桃源等縣城,創建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蘇區。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司令員。部隊進行擴編,紅2軍團所屬2個師由4個團擴編為6個團,共6500餘人;紅6軍團恢復第17、第18師建制,由3個團擴編為5個團,共52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
湘西攻勢後,蔣介石急調國民黨軍80餘個團的兵力分6路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圍剿”。1935年2月1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示,組成中革軍委湘鄂川黔分會,統一指揮紅2、紅6軍團。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2~8月,紅2、紅6軍團取得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和1個旅。
9月,國民黨軍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新的“圍剿”。根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6軍團第18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後於黔東江口地區與主力會合),紅2、紅6軍團主力於11月19日由桑植地區出發,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前,由地方武裝組成第5師和第16師,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建制。這時,兩軍團共1.7萬餘人。紅2、紅6軍團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後又轉師湘南,西入貴州省,到達石阡地區。1936年2月,準備在黔(西)大(方)畢(節)地區創建蘇區,並擴軍5000餘人。鏇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乃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3月下旬,從盤縣地區出發,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於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進入中甸。6月3日,紅6軍團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窪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第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會師。6月30日,紅2軍團在西康省甘孜縣(今屬四川省)絨壩岔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會師。7月2日,紅2、紅6軍團齊集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師。7月5日,奉中革軍委命令,紅2、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軍(即紅2軍團)、第6軍(即紅6軍團)、第32軍,共1.3萬餘人。隨即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關向應任方面軍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參加山城堡戰役。12月,西安事變後,南下參加準備迎擊何應欽“討伐軍”的行動。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歷史功績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西、鄂西、黔東、湘贛以及湘鄂贛、湘鄂川黔等地區和蘇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