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裡,有一門似乎並不起眼的山地野戰炮。然而,就是這門看似極為平常的山地野戰炮,卻有著一段十分傳奇的經歷。
傳奇經歷
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2、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鹹豐縣,打響了著名的“忠堡戰鬥”的槍聲。在戰鬥中,我紅軍指戰員始終英勇作戰。然而,面對幾倍於我軍的敵人,在對國民黨的“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作戰的時候,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遇到了國民黨軍隊強大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比較大。在情急之中,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對敵軍實施火力壓制。就在這次戰鬥中,這門山炮凸現了其神威。當時,紅軍的炮手連續向敵軍發射了3發炮彈,一舉摧毀了敵軍的火力據點。紅軍戰士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並活捉了國民黨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同年11月,在紅2、6軍團長征途中,這門山炮繼續發揮威力。1936年1月,紅2、6軍團突破烏江天險時,又用這門山炮壓制對岸敵軍火力,摧毀幾處火力點,並乘機奪取船隻渡過烏江。因此,紅軍戰士對這門屢立功勳的山炮鍾愛有加。
在長征途中,紅2、6軍團帶著這門山炮,轉戰烏蒙山區,搶渡金沙江,經過藏族聚居區,進軍甘孜,翻越大雪山,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時,許多紅軍戰士犧牲了,在過草地時,更多的紅軍戰士倒下了,但紅軍戰士們對這門山炮卻非常珍愛,寧肯吃苦流汗,馬馱人扛,必要時拆卸,過了困難地帶,再安裝起來,就這樣,終於把這門山炮帶到陝北,使之成為整個紅軍隊伍在長征中帶到陝北的唯一的一門山炮。
出身
當然,假如您對這門山炮進行一番“政審”,就會發現,其實它的出身並不值得稱道。這門山炮的原稱為“七生五過山炮”,1927年由國民黨的上海兵工廠製造,口徑為75毫米,全重386公斤,炮彈發射初速為280米/秒(榴彈),出廠編號為587號。這門炮原來是國民黨軍隊炮兵營的主力裝備之一。1935年4月,紅2、6軍團轉戰在湘鄂川黔邊境,於湖南陳家河、桃子溪戰鬥中,從國民黨軍第58師炮兵手中繳獲了它。從此,這門炮就遇到了自己的“好主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紅軍炮兵營曾用它參加多次戰鬥,消滅了大量敵軍。它也是紅軍經過艱苦卓絕鬥爭、最終取得勝利的見證。
正因為有著這樣光榮的歷史,所以在1959年軍事博物館籌建時,賀龍元帥點名將這門山炮陳列進軍事博物館的展廳之中,以向後人展示當年這門山炮的風采和紅軍的英勇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