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勵志中國-風雲初記

紅色經典勵志中國-風雲初記

《風雲初記》講述了:在冀中平原,緊靠滹沱河南岸,有一個村莊叫五龍堂。1927年,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農民暴動。主持這次暴動的是高四海和他十八歲的兒子高慶山。可是暴動失敗了,高慶山還負了傷,被迫和一起參加暴動的中學生高翔,離開了故鄉。1937年秋天,日本鬼子侵占了華北。正在人民水深火熱的當頭,高翔、高慶山接受了黨的使命,回到一別十年的家鄉,動員民眾,組織工、農、青、婦抗日救國會;整編了雜色部隊,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這一段艱苦的鬥爭中,高慶山和高翔執行了黨的任務和政策,在人民的積極支援下,終於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擊退了日本鬼子的進攻,保衛了自己的家鄉。

內容簡介

《風雲初記》:讓信念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太陽,讓思想的燭光點亮我們的靈魂。
《風雲初記》以滹沱河兩岸的子午鎮和五龍堂為背景,以高、吳、田、蔣四姓五家的關係為線索,描寫抗日戰爭初期冀中平原上各個階級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抗日武裝,組織抗日政權的偉大鬥爭精神和愛國思想。

文摘

一九三七年春夏兩季,冀中平原大旱。五月,滹沱河底曬乾了,熱風卷著黃沙,吹乾河灘上蔓延生長的紅色的水柳。三棱草和別的雜色的小花,在夜間開放,白天就桔焦。農民們說:不要看眼下這么旱,定然是個水澇之年。可是一直到六月初,還沒落下透雨,從北平、保定一帶回家歇伏的買賣入,把日本侵略華北的訊息帶到鄉村。
河北子午鎮的農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樹蔭涼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樹下面,有兩個年輕的婦女對著懷紡線。從她們的長相和穿著上看,好像姐妹倆,小的十六七歲,大的也不過二十七八。姐姐臉兒有些黃瘦,眉眼帶些愁苦;可是,過多的希望,過旱的熱情,已經在妹妹的神情舉動里,充分地流露出來。她們頭頂的樹葉紋絲不動,知了叫得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蟲屎,掉到地面上來。
這姐妹兩個姓吳,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兒。大的已經出嫁,婆家在五龍堂。
五龍堂是緊靠滹沱河南岸的一個小村莊,河從西南上滾滾流來,到了這個地方,突然曲斂一下,轉了一個死彎。五龍堂的居民,在河流轉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釘上樁木,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險堤。
大水好多次沖平了這小小的村莊:或是捲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個深坑;或是一滾黃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頂。小村莊並沒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險,一聲鑼響,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時全站到堤埝上來。他們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險口,他們摘下門窗,拆下樑木磚瓦,女人們抬來箱櫃桌椅,抱來被褥炕席。
每年大水沖了房,不等水撤完,他們就互助著打甓燒磚,刨樹拉鋸,蓋起新房來。房基打得更堅實,牆壘得更厚,房蓋得比沖毀的更高。他們的房沒有院牆和陪襯,都是孤零零的一座北屋,遠處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階非常高,從院子走到屋裡,好像上樓一樣。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現在有六十歲了。這一帶村莊喜好樂器,老頭兒從光著屁股就學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這老人不只是一個音樂家,還是有名的熱情人,村莊活動的組織家。
在十年以前,這裡曾有一次農民的暴動,暴動從高陽、蠡縣開始,各個村莊都打出了紅旗,集在田野里開會。紅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現,熱情又鮮明。高四海和他的十八歲的兒子慶山、十七歲剛過門的兒媳秋分全參加了,因為勇敢,慶山成了一個領袖。
可是只有幾天的工夫,暴動很快地失敗了。一個炎熱的日子,暴動的農民退到河堤上來,把紅旗插在五龍堂的廟頂。農民做了最後的抵抗,慶山胸部受了傷。到了夜晚,高四海拜託了一個知己,把他和本村一個叫高翔的中學生裝在一隻小船的底艙,逃了出去。在那樣兵荒馬亂的時候,送慶山出走的只有兩個人。
年老的父親扳著船艙的小窗戶說:“走吧!出去了哪裡都是活路!叫他們等著吧!”說著,用力幫著推開小船,就回去了。他還要幫著那些農民,那些一起鬥爭過、現在失敗了的同志們,葬埋戰死在田野里的難友。另外送行的是十七歲的女孩子秋分,當父親和慶山說話的時候,她站在遠遠的堤坡上,
慶山出去,十年沒有音訊,死活不知。和他一塊逃出的那個學生,在上海工廠里被捕,去年解到北平來坐獄,才捎來一個口訊,說慶山到江西去了。
高四海只有四畝地,全躺在河灘上,每年鬧好了,收點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壘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涼棚,開茶館、賣大碗面。這裡是一個小小的渡口。
每年春夏兩季,河底幹了,擺渡閒了,秋分就告訴公公不要忘記給望日蓮和絲瓜澆水,就回到子午鎮,來幫著妹妹紡線織布。
子午鎮和五龍堂隔河相望,卻不常犯水,村東村北都是好膠泥地,很多種成了水澆園子,一年兩三季收成,和五龍堂的白沙鹼地旱澇不收的情形,恰恰相反。
子午鎮的幾家地主都是姓田,田大瞎子(那年暴動,他跟著縣裡的保衛團追剿農民,被打傷了一隻眼睛)在村里號稱“大班”,當著村長,家裡有小做活的芒種和打雜的老溫。
一輛大車趕到田家門口,少當家田耀武拍拍衣裳下來。田耀武在北平朝陽大學學的是法律,在一年級的時候。就習練官場的做派:長袍馬褂、絲襪緞鞋,在宿舍里打牌,往公寓裡叫窯姐兒。臨到畢業,日本人得寸進尺,北平的空氣很是緊張,“一二·九”以後,同學們更實際起來,有的深入到軍隊里進行鼓動,有的回到鄉下去組織農民。田耀武一貫對這些活動沒有興趣,他積極奔走官場,可也沒得攀緣上去,考試完了,只好先回家裡來。
晚上,田家二門以外也有個小小的宴會。老常和老溫坐在牲口棚里的短炕上,芒種點著槽頭上的煤油燈,提著料斗,給牲口撒上料。老常說:“芒種!去看看二門上了沒有,摸摸要是上了,轎車車底下盛碎皮條的小木箱裡有一個瓶子,你去拿來!”
芒種一丟料斗子就跑了出去,提回一瓶酒來,拔出棒子核,仰著脖子喝了一口,遞給老溫。老常說:“嘗嘗我辦來的貨吧,真正的二鍋頭!”
“等等!”芒種小聲說,“我預備點菜。”他抓起餵牲口的大料勺,在水桶里刷洗,把兩輛車上的油瓶里的黑油倒了來,又在草堆里摸著幾個雞蛋,在炕洞裡支起火來炒熟了,折了幾根秫秸尖當筷子。
芒種今年十八歲了,在田家已經當了六年小工。他原是春兒的爹吳大印在這裡當領青的時候引進來的。那一年大秋上,為多叫半工們吃了一頓稀飯,田大瞎子惱了,又常提秋分的女婿是共產黨,吳大印一氣辭了活,扯起一件破袍子下了關東,臨走把兩個女兒托靠給親家高四海,把芒種托靠給夥計老常。告訴兩個女兒,芒種要是縫縫補補,短了鞋襪的,幫湊一下。芒種也早起晚睡,抽空給她姐倆擔挑打水,做做重力氣活兒。
2
田大瞎子替兒子張羅,想找點兒事做。他家和張蔭梧沾點親戚,就寫了一封信,叫田耀武到博野楊村去一趟。那時張蔭梧管轄著附近幾個縣,要組織民團,還要“改選”區長,就叫田耀武回到本縣本區服務效力,讓他回村籌錢買槍。
田大瞎子派村里遊手好閒的老蔣去收款,先生抱著大賬、算盤,老蔣背著錢插,先從盡西頭斂起,到了春兒家裡。
秋分和春兒正為冬天的棉衣發愁。每天從雞叫,姐婊兩個就坐在院裡守著月亮紡線,天熱了就挪到土牆頭的陰涼里去,拚命地擰著紡車,要在這一季里,把經線全紡出來。一見又要攤派花銷,秋分就說:“大秋都扔了。正南八北的錢糧還拿不起,哪裡的這些外快?”
老蔣說:“你說這話就有罪,咱村的收成不賴呀!”
“誰家的收成好?”秋分問。
“大班的支谷,下了一畝八斗,你砍我的腦袋!”老蔣說。
“別提他家!”春兒說,“那是大水車的靈驗,我們哩,我們這些窮人哩,別說八斗,八升打出來,你砍了我的腦袋!”
“你可有多少畝地呀?”老蔣笑了。
“他地多,就叫他把錢全墊出來呀!”
“人家不是大頭!”
“他家不是大頭,難道我們倒成了大頭?”
“這是闔村的事,這次潑錢是買槍,準備著打日本,日本人過來了,五家合使一把菜刀,黑間不許插門,誰好受得了啊?”
“打日本,我拿。”春兒從腰裡掏出票來,“這是上集賣了布的錢。我一畝半地,合七毛二分五,給!”說著扔給老蔣。
聽說山裡的槍枝子彈便宜,老蔣在那邊又有個黑道上的朋友,寫了封信,田大瞎子派芒種先去打聽打聽。當天晚上,芒種就過了平漢路。中午,他走到一個大鎮店,叫做城南莊。
從山後轉出一支隊伍來,稀稀拉拉,走得很不齊整,頭上頂著大草帽,上身披著舊棉衣。這隊伍擠在河邊脫鞋,卷褲子,說笑著飛快地趟過來,在楊樹林子裡休息了。
芒種問一個婦女:“大嫂子,這是什麼軍頭啊?”
“老紅軍!”婦女說,“前幾天就從這裡過去了一幫,別看穿得破爛,打仗可硬哩,聽說從江西出來,一
直打了兩萬多里!”
“從江西?”芒種問,“可有咱這邊的人嗎?”
“沒看見,”婦女說,“說話侉得厲害,買賣可公平,對待老百姓可好哩!”
“怎么火車上的兵往南開,他們倒往北走哩!”芒種又問。
婦女說:“那是什麼兵,這是什麼兵。往南開的是蔣介石的,吃糧不打日本,光知道欺侮老百姓的兵。這才是真心打日本的兵,你聽他們唱的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