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變革
按照豫劇原來的傳統,凡是老生行當的,均勾臉,不區分老生和紅生,由於紅臉占多數,故老生行習稱紅臉。後仿照京劇,老生行人物大量採用“俊扮”,故勾臉老生人物減少,區分勾臉老生(即紅生)和不勾臉老生(“俊扮”)。
行當劃分
早期
紅臉(老生)早期分為老生、末兩行。末,即邊生(二補生),現已併入老生(紅臉)行。
早期豫劇班社有“大紅臉”、“二紅臉”之說法,此類稱呼並非正式行當劃分的稱呼。如《轅門斬子》一劇,楊延昭主角戲,為“大紅臉”,即頂梁人物;趙德芳,與之配戲,為里子老生,即“二紅臉”。
京劇之說法老生相配者,為“里子老生”,更有甚者稱“硬里子(老生)”,即“二紅臉”。如《盜宗卷》陳平之於張蒼、《鍘西宮》乾隆之於劉墉、《轅門斬子》趙德芳之於楊延昭、《搜孤救孤》公孫杵臼之於程嬰、《斬馬謖》王平之於諸葛亮、《洪洋洞》趙德芳之於楊延昭、《珠簾寨》程敬思之於李克用等。
更次地位的配角老生,如《捉放曹》的呂伯奢、《文昭關》的東皋公等,即原來末行。
過去戲班班社以頂梁演員為主經營,老生若為挑班者,即為“大紅臉”,居正位;二路老生即為“二紅臉”,居配位。
現期
紅臉(老生)劃分安工老生、做工老生、紅生、武老生四種。
一:唱工老生,一名安工老生
二:做工老生,一名衰派老生
三:武老生,分長靠武老生和短打武老生
唱工紅臉
唱工老生,一名安工老生。例如《龍鳳閣》的楊波、《劉公案》的劉墉、《泗水王》的泗水王、《潘楊訟》的寇準、《串龍珠》的徐達、《七星燈》的諸葛亮、《金水橋》的唐太宗、《四郎探母》的楊延輝、《碰碑》的楊繼業、《取成都》的劉璋、《火燒紀信》的紀信、《回西岐》的周文王、《斬黃袍》的趙匡胤、《扒墓》的司馬懿等、《探山》的司馬懿、《陽河堂》的楊本都、《打金枝》的唐王、《地塘板》的賈勇等。
做工紅臉
做工老生,一名衰派老生,是以表演為主的一種行當。
衰派老生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這類老生專門扮演年老體弱、戴白鬍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風亭》的張元秀、《掃松下書》的張廣才、《三娘教子》的薛保等等,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解釋說是因為以做工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緒緊張,神態粗獷,動作激烈的角色,這些角色的精神狀態近乎頹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烏龍院》的宋江、《打金磚》的劉秀、《瓊林宴》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懷、《春秋筆》的張恩、《戰蒲關》的劉忠等。
紅生
紅生,一名紅淨,專指勾臉的老生。此行當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這兩個角色。從前這類角色部分有的由淨行來應工,故又名紅淨。紅生在老生這一行里,也算一個專門的行當。
因為紅生戲比較少,所以專工紅生的演員也比較少。豫劇史上有名的紅生演員,有曹子道等人。
紅生的藝術特點是唱起來嗓音比較高亢,既不同於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於花臉的唱法,要渾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臉那樣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樣秀氣,所以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點。
長靠武老生
長靠武老生,一名靠把老生,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如:《定軍山》的黃忠、《失街亭》的王平、《南陽關》的伍雲召、《戰太平》的花雲、《王佐斷臂》的岳飛、《闖幽州》的楊繼業、《下河東》的呼延壽廷、《戰郢城》的伍子胥、《站城頭》的申包胥、《對花槍》的羅藝、《潞安州》的陸登等。
短打武老生
短打武老生,大多穿箭衣。例如:《打登州》的秦瓊、《武家坡》的薛平貴、《汾河灣》的薛仁貴、《秦瓊打擂》的秦瓊、《下燕京》的趙匡胤、《串龍珠》的康茂才、《下燕京》的曹芥等。
紅臉流派
唐門(唐玉成)
唐派(唐喜成)
劉派(劉忠河)
代表人物
前輩大師:王海宴、老盛三、陳玉亭、豫西“三張一周”、唐玉成、唐喜成、王二順(武生,兼工紅臉)等。
當紅老生:劉忠河、賈廷聚、李樹建、八大紅臉等。
其他:賈保須、楊啟超、朱勤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