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紅綢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
舞蹈首演:1951年長春
首演團體:長春市歌舞團
評價
形式層面
從舞蹈形式上看,創作開始基本構想就是力圖“將傳統京劇的長綢舞同東北秧歌相結合”。因為這兩個素材都有著豐富的可挖掘整理的價值,尤其長綢舞,早在漢代畫像和敦煌壁畫上就有過生動的形象記載,後經歷代民間藝人繼承與發展,推陳出新,發展了舞綢的技巧,豐富了綢形的變化。黑龍江省的民間藝人能將綢子舞出“福、壽”等各種字樣及圖案 。
結構層面
從《紅綢舞》的舞蹈結構上看具有層層推進是漸至高潮,一氣呵成的特點,這同整個舞蹈的情緒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其中看似循規蹈矩,缺少變化的處理,正是要將主題情緒進行到底,才能極大滿足當時人民民眾的審美心理需求的追求是一致的。舞蹈在形式上通過隊形隊陣、綢花變幻,來豐富觀者的視覺感受。如女子雙人舞、男子雙人舞、男子獨舞及群舞等形成,二龍吐須、斜排、橫排、點陣、圓等隊形;綢子長短、單雙形態的變化,“大八字”、“小八字”、“左肩花轉身跳圈”、“波浪花”、“單跳圈花”“桌、門、軸平面圓”等等綢花技巧。尤其是綢花技巧變化和創新,注重同民族傳統技巧配合,如“串翻身”、“平轉”、“蹦子”、“旋子”和胸腰、大腰的一些動作,使《紅綢舞》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紅綢舞》創作集體的嚴謹的創作態度時至今日都值得藝術創作者效仿。由於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既保持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又極富嶄新的時代氣息,《紅綢舞》受到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讚。
和諧整合
《紅綢舞》的兩個基本構成部分都是經過認真學習、研究、提煉、加工後再進行整合而創作的,可以說其出發點即是拿為“此”用,製作環節堪稱精良,整個舞蹈風格極為和諧統一,其形式同表現新時期中國人民慶解放時歡騰、喜慶的精神風貌之主題是極為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