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燜羊肉火鍋

紅燜羊肉火鍋

紅燜羊肉火鍋是一道美味的菜餚。做法簡單、營養豐富,宜冬季食用。

基本信息

原料

1.主料:羊後腿肉1000g,鮮菜若干;
2.輔料:胡蘿蔔2根、白蘿蔔1根;
3.調料:辣醬120g,乾辣椒3隻,白鬍椒粉1茶匙、精鹽2茶匙、大料2茶匙、桂皮1湯匙、枸杞1湯匙、油2湯匙、蒜蓉4湯匙,紅棗、薑片、大蔥段各50g,草果3枚、香葉2片、生抽100ml、料酒200ml。

註:1茶匙約為5g、1湯匙約為15g

做法

1. 把羊肉剁成2.5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清水中浸泡2~3小時撈出,瀝盡血水。胡蘿蔔和白蘿蔔去皮,切成滾刀塊。
2. 羊肉放入滾水中,焯2分鐘,撈出再用乾淨的熱水反覆沖洗乾淨,並且瀝乾水分。
3. 大火加熱鍋中的油,待燒至七成熱時將大蔥段、蒜碎和薑片放入爆香,隨即放入焯好的羊肉塊,並烹入料酒,翻炒3分鐘,然後迅速下入辣醬和生抽,將羊肉炒至上色。
4. 臨吃時將燒好的羊肉放入火鍋中,撒入蔥花等增香,並根據湯味濃淡適量加入精鹽。
5. 加入鮮菜(是隨食隨燙)開吃。

口味

湯濃色重,酥爛不膻。

營養功效

有滋補健身,生熱避寒的功效

相關歷史

紅燜羊肉火鍋紅燜羊肉火鍋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相關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鈣骨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