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沿革
1910年(清宣統二年),吉林農民霍廣財來此開荒立屯,故名“霍地房子”,隸屬安達廳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11月,劃歸林甸設治局,隸屬西鄉管轄。1917年7月,“改局升縣”,分隸林甸縣第三區和第六區管轄。東北淪陷後,1936年設霍地保,1938年改設霍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定霍地區。1947年6月,改為第四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霍地鄉。1958年9月,將霍地、黃花崗、新發3個鄉合併,成立豐收人民公社。1959年2月末,改稱紅旗公社。1984年改為紅旗鄉。1985年8月,改設紅旗鎮。
自然情況
全鎮面積39.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4.3萬畝,草原面積7萬畝。全鎮總戶數6,868戶,其中農業戶6,466戶,總人口23,602人,其中農業人口22,173人,全鎮共有17個黨支部,529名黨員。
經濟情況
紅旗鎮2005年社會總產值1,46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達1,06億元,占總產值的72,6個體私營經濟產值2,200萬元,勞務輸出創產值500萬元,種植業創產值1,300萬元,實現人均收入3,041元。
畜牧情況
紅旗鎮是全市五個萬頭奶牛鄉鎮 之一,畜牧產值達1,06億元,其中奶牛業產值達8500萬元,人均牧業產值2,500元。大牲畜存欄達19,432頭,其中奶牛存欄18,006頭,戶均3頭,山綿羊15,722 只,黃牛存欄1,135頭,生豬存欄3,835頭,雞、鴨、鵝存欄66,449隻。鎮現有標準化奶站22處,村畜牧綜合服務室3個,獸醫門診37處,鄉村從業人員62人,其中包括專職獸醫員37人,專職防疫員7 人,繁育員15 人,動檢人員3人。服務網點覆蓋村屯,為該鎮畜牧業大發展,實現在全市爭排頭、在全縣爭第一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轉移情況
紅旗鎮始終把勞動力轉移工作作為“富裕社會,促進增收”的主要產業來抓,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使勞動力轉移工作呈現出良好勢頭。全鎮共有勞動力13,045人,占總人口的55.3%.全鎮共轉移勞動力8,300人,內部轉移勞動力7,00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53.7%,創產值4,950萬元;其中從事以奶牛業為主的養殖業有4,700人,創產值3,500萬元;從事以綠色、特色種植為主的種植業有800人,創產值300萬元;從事商、飲、服、建築、運輸、販運等行業的有1,500人,創產值500萬元,分別占勞動力總數的36%、6.1%、11.6%,外部轉移勞動力1,30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0%,年創產值650萬元,他們主要是到北京、深圳、大連、威海、大慶等地從事商、飲、服、保全、建築等行業。從事純農業生產4,307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3%,剩餘勞動力43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3%,培訓農民工628人次,占勞動力總數的4.8%。
發展情況
紅旗鎮現有磚廠五家,年可創產值145萬元;冷飲廠一個;變壓器廠一個;預製板廠一個。鎮黨委和政府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把紅旗冷飲廠和晨鶴變壓器廠等初具規模的私營企業做大做強,增加稅收。
整修情況
以文明鄉鎮、村屯建設為依託,拓寬工作思路和融資渠道,加快鎮村建設步伐。一是要努力爭取國家村鎮建設的資金扶持,力爭完成環鎮路永勝村經黃花崗村至先進村23公里的鋪磚硬化任務;二是盤活鎮區的國有土地,通過公開轉讓等形式實現資金籌措;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優惠的政策更多的引進外地資金;四是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部門、企業、個人投資發展公益事業。連續三年被評為市級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在綠化、美化上,栽植銀棕楊、垂榆、丁香等綠色風景樹310株,栽植花草1200平方米。鎮組織人員全面整修了環鎮路和村屯道路,用紅磚硬化紅光至陽光、紅旗至先鋒兩條通村路一萬多延長米,使全鎮道路基本達到平整狀態。
農業生產
該鎮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據統計,全鎮共有農業人口22,173人,其中從事純農業生產4,307人,其中種植以玉米、大豆、谷糜等為主的糧食作物7.3萬畝;種植以綠豆、馬鈴薯、葵花、瓜菜等為主的經濟作物4.2萬畝;種植以青貯飼料、玉米、高粱等為主的飼料作物2.8萬畝,全鎮的糧經飼比例為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