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坡街道

紅廟坡街道

紅廟坡街道位於西安城北郊,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8.4萬人。轄15個社區。主要街路有星火路、自強西路等。

基本信息

行政沿革

1957年設紅廟坡街道,1960年改為大明宮公社紅廟坡分社,1962年改為公社,1966年曾改名三紅公社,1978年復改紅廟坡街道。1996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轄紅東村、紅西村、紅中村、永興村、工農新村、環北路、南紙坊村、北紙坊村、王趙村、自強西路、張家村、張新村、星火西村、白家口、白楊南路、星火北村、星火南村17個居委會和蘭空建設大隊、冶煉鑄造廠、教學儀器廠、土產果品庫、糧油機械廠、西安五金廠、商標印刷廠、西安光學儀器廠、西鐵高級職業中學、鐵路運輸學校、省紡織品公司、省鹽庫、市油脂公司、省交通學校、省二運司東、省送變電工程公司、市建三公司動力站、鐵路工房、省商業儲運公司、省水電機修廠、國家物資局五三三處、市木材綜合廠、西安肉聯廠、省供銷合作社倉庫、石膏板廠、省二運司西、大興路糧庫、省畜產綜合廠、白家口糧庫、西安鋁製品廠、省長途線務局35個家委會及白家口、豐禾、紙坊、紅廟坡、進豐、張家村6個行政村。2002?年,轄青門西區、紅東村、紅西村、大興東路、白家口、工農新村、王趙村、紙坊北村、紙坊南村、星火南村、送變電、豐禾、火西村、三安小區14個社區,紙坊、紅廟坡、豐禾、白家口4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紅廟坡街道辦事處位於西安市古城牆外西北角,東至華強路與北關街道辦相鄰,南沿環城北路西段與青年路、環城西路街辦毗連,西臨西二環與桃園路街辦相望,北以龍首北路與未央區接壤,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1.9公里,面積約9.6平方公里,常駐人口84220人,其中居民64058人,農民20162人。轄區有駐地單位200餘個,其中大中型倉儲企業51個,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倉儲物資運輸集散地。轄區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道路共40條,其中一類道路1條、二類道路4條、三類道路35條,交通十分方便;火車西站位於轄區西南部,有8條鐵路專用線可供投資商戶使用。全地區有學校10所,其中大中專4所,國小6所;醫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4個,服務配套設施完善。轄區內有村民委員會4個,土地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土地約3000餘畝。

歷史面貌

轄境位於轄區西北隅,東至華強路,與北關街道辦事處為鄰;南至環城北路西段,與青年路、環城西路街道辦事處毗連;西隔灃惠渠,與桃園路街道辦事處相望;北至龍首北路西段,與未央區未央宮鄉接壤。因辦事處駐紅廟坡而得名。面積7.78平方公里。1993年,有居民16073戶,53062人,其中男29201人,女238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20人。有居民委員會18個,家屬委員會53個,村民委員會4個。辦事處駐紅廟坡路170號。境內大小街巷23條,主幹道5條,星火路與西(安)銅(川)一級公路相接,大興路與西(安)蘭(州)公路相連。有9、21、235路公共汽車穿越境內。

建國初,紅廟坡隸西安市第11區1鄉。1955年隸未央區大白楊鄉。1957年6月,大白楊鄉紅廟坡、紙坊村、火燒碑、白家口村一帶居民劃歸蓮湖區,成立紅廟坡街道辦事處。1958年12月合併於北關街道辦事處。1959年3月,又從北關辦事處分出,恢復紅廟坡街道辦事處。1960年5月,劃歸未央區大明宮人民公社,為紅廟坡分社。1962年7月復歸蓮湖區稱紅廟坡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改稱紅衛區三紅公社,1972年4月復稱紅廟坡人民公社。1978年12月恢復現稱。1993年,街道辦在編幹部23人。

建國初,轄境多是農村耕地。1953年,西安火車西站建成後,為適應物資儲散,先後建有國家、省、市屬各類倉庫60多家,倉庫使用鐵路專用線6條,是西安地區最大的倉儲物資集散地。駐境單位有陝西省送變電工程公司、西安教學儀器廠、西安肉類聯合加工廠、西安油脂廠、陝西省人民武裝學校、陝西省交通學校、西安鐵路運輸學校及中學2所等53個單位。1991年興建長安商貿大觀園綜合批發市場、自強西路果品副食批發市場。星火路形成新的商業小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