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紅安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據《黃安縣誌》記載,清光緒末年開始引入種植,到清末民初逐漸興盛,栽培面由北向南擴展並覆蓋全縣。紅安花生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習慣種植沿襲階段。
詳細
這一階段是較漫長的,包含花生引入種植至50年代末,緩慢形成種植規模,至1957年才形成較大規模,當時,花生栽培面積已達4.17萬畝,總產達1412.5萬公斤。單產比49年提高3倍,總產量是49年的6.3倍,同年全國花生會議在紅安召開,紅安也因此而蜚聲全國;第二階段是60-70年代末,是花生生產的徘徊期,儘管中國油料研究所的育種、栽培技術介入,紅安花生生產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但,自然災害頻繁,加上花生重茬病害(主要是青枯病)尚處於研究解決階段,造成生產損失嚴重,產量不高不穩,年際間差距很大,如單產60年代僅80公斤,72年僅89公斤,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解決花生青枯病,此階段20年的平均種植面積為3.81萬畝,總產664.8萬公斤,面積、單產、總產分別只比49-59年10年平均值提高17.1%2.4%和19.9%;第三階段是80年代至1995年,是紅安花生快速發展階段,面積總產大幅度提高,單產穩步上升。1986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首批花生基地縣之一。至1995年花生種植面積已達14.64萬畝,單產225.9公斤,總產3307萬公斤,分別比60-79年平均水平提高2.84倍、29.6%和3.97倍。這一階段一些新模式如"花雜配套"模式,"麥花雙寬"模式等被推廣套用,新品種如:鄂花5號、中花 2 號、88-415、中花4號等充分發揮增產潛力,多項新技術,如保溫栽培、配方施肥、套用微肥及化調化控技術被成功套用於生產,使我縣花生栽培技術日臻成熟;第四階段是"九五"計畫期間5年,紅安花生連刷歷史記錄,再創新的輝煌。至2000年,花生面積首次突破20萬畝大關,達到21.47萬畝,單產達238.4公斤,總產達5181萬公斤,分別比第三階段16年的平均值提高150.2%10.4%和176.2%,面積占總耕種面積的43.3%,是全省花生面積的7.4%,總產接近全省的1/10。同時,由於產業化經營戰略的提出,紅安花生加工、銷售、綜合開發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開始形成產業化的雛形。2000年,我縣花生原產品產值1.295億元,占種植業總產17.73%的,縣中北部主產鄉鎮占種植業的30%以上,部分村達到50%左右。今年,我縣花生面積將達26.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4%,其中地膜花生12.6萬畝,總產將達6500-7000萬公斤。2001年3月中旬,全省花生生產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會議對我縣花生生產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同時也對我縣花生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次技術交流學習會和生產促進會,對我縣花生生產將產生良好的影響。
目前,我縣花生的主要種植模式分別是:水田地膜花生(與晚雜或常晚配套),常年占總花生面積的10%,去年提高到20%,今年將占30%,這是我縣最高效、最具市場優勢的模式;其二是水田油菜夏播花生,這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較高效的模式,去年該模式占花生總面積的32%,今年將超過35%;其三是旱地麥套花生,常年8萬畝左右,其它則有少量旱地油後、麥後花生,旱地地膜花生。花生主要栽培品種為早熟直立珍珠豆型中粒品種,旱地主要是鄂花號、中花2號、88-415等,水田主要是80-183、88-415和中花4號等。全縣品種狀況中北部好於中南部,各品種沒有明顯的區域布局,呈現多、亂、雜現象,主要套用品種已出現嚴重混雜退化現象,制約著我縣花生產量的提高。 ‘
花生起源
落花生屬約有60~70個種,迄今已收集到並經鑑定的有21個種。其中大多數是二倍體(2x=20,)栽培花生是兩個二倍體自然加倍的異源四倍體種(2x=40)。根據花生多樣性品種類型的集中情況,玻利維亞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安底斯山山麓的拉波拉塔河流域,可能是花生的起源中心地。歐洲文獻中最早記載花生的是西班牙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國有關花生的記載始見於元末明初賈銘所著《飲食須知》中,其後許多書籍不但載有落花生的生物學特性,且有地理分布等。可見中國有關花生的文獻記載約早於歐洲100多年。
世界生產花生的國家有100多個,亞洲最為普遍,次為非洲。但作商品生產的僅10多個國家,主要生產國中以印度和中國栽培面積和生產量最大,前者約720萬公頃,560萬噸,後者為355.3萬公頃,675.7萬噸(1985)。其他國家有塞內加爾、奈及利亞和美國等。
中國花生分布很廣,各地都有種植。主產地區為山東、遼寧東部、廣東雷州半島、黃淮河地區以及東南沿海的海濱丘陵和沙土區。其中山東省約占全國生產面積的1/4,總產量的1/3強。福建龍巖產的花生,果實飽滿,香酥可口,應該是國內花生品種的一個地方特色。
種植環境
花生對微酸性土壤有一定適應能力,是開發紅壤土的先鋒作物;但偏高的土壤酸度需施用石灰等鈣質肥料中和短日照作物,但對光周期並不太敏感。需較高熱量,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才能播種;主要生育期中要求20~28℃的氣溫,秋季氣溫降至11℃左右時,莢果即停止發育。中國花生產區生育期平均積溫均在3500℃左右。生育期100~150天,個別晚熟品種可達180天。一般早熟品種種子休眠期短,遲熟品種休眠期長,龍生型品種休眠性最強。花生種子的休眠性除受種皮影響外,並與胚內某些激素類物質有關。用乙烯利、激動素等化學物質、曬種和適溫催芽可解除休眠。土壤中的花生根瘤菌受根系分泌物的吸引,通過表皮細胞進入皮層細胞內分裂繁殖,使細胞受刺激而形成根瘤。這個時期是寄生關係,而後根瘤菌固氮活動加強,才成為共生。花生生育末期,由於根系折斷,根瘤破裂,根瘤菌又回歸土中營腐生生活。適宜根瘤菌繁殖的溫度為18~30℃,水分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pH5.5~7.2。土壤中硝酸態氮過多時,對根瘤菌固氮有抑制作用,故生長初期應適當控制氮素的施用。增施磷、鉀、鈣肥能促進根瘤菌繁殖及提高固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