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紅土埠遺址位於嶧城區陰平鎮劉莊村南約200米處,分布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占地上。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因遺址耕土層下是大量燒制陶器遺留下的紅燒土,故當地民眾為這個古老的土台取名叫“紅土埠”,故當地作者便採用這一約定俗成的名稱,將其命名為“紅土埠遺址”。該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乃至漢代遺物,延續時間長,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遺址。從遺址中採集了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標本300餘件(片),已修復陣列在市博物館內。據考古證明這裡在5、6千年前活動著母系氏族部落。1992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山水常年沖刷,遺址中間出現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溝,將其分割為南北兩區,南一里左右範圍內,亦發現一些陶器殘片,據此,遺址的南部邊緣應延伸500米左右,地面上散見大量的陶器殘片。遺址東部斷面上,暴露出許多骨架,各相距一米左右,墓葬東西相,並有隨葬器物出土。西北部斷面上,發現了一些完整器物,僅骨錐一束就有29支。共採集到各類標本300餘件 (片),石器有鏟、錛、鐮、磨棒、球、礪石等;陶器有釜形鼎、罐形鼎、缽形鼎、尊形器、豆形器、觚形杯、缽、豆、紡輪、網墜等。分夾砂與泥質兩種,以紅陶為主,其次是灰、青灰、黑陶,還有少量白陶,手制,部分器物內壁有明顯泥條盤築的痕跡。紋飾有堆紋、劃紋、乳 釘紋、網紋和籃紋,少量陶片飾紅彩或黑彩。另外,還採集到豬牙飾、鹿角器、骨錐、松綠石、玉環等。
此處遺址內涵十分豐富,其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