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

《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在2003年7月1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7月1日) 叢書名: 明天影視藝術技術叢書 平裝: 311頁 正文語種: 漢語 ISBN: 9787810586030, 7810586033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內容簡介:這部專著以紀錄片敘事形式及類型為主進行個案研究,這在紀錄片研究中尚不多見,他將紀錄片與故事片等影視藝術門類進行區分,清理傳統研究中關於紀錄片的模糊認識,並根據事件現場這一紀錄片的語言核心要素,重新定義何為紀錄片。這是影視理論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作者從紀錄片敘事形式定影視語言的個案研究入手,將紀錄片敘事形式的研究置於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等背景下進行綜合研究,不僅得出紀錄片本質的結論與定義,而且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思考方法。
《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是在肖平1997年提交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充實完成的,六年時間裡作者對紀錄片的研究觀點有了新的變化與豐富,肖平對於紀錄片的探索與拚命精神,使他能不斷進取。當然,這本專著還存在需完善的方面,我期待肖平儘早地完成其緒論中提出的紀錄片研究的課題目標,把紀錄片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紀錄片的前期創作
一 根本之點:攝影機的眼睛
二 環境:對未知世界的一種認知
三 自然、文化、聯繫及構思
四 描述、觀察視點與情緒表現
五 新整合:局限與控制
六 距離:鏡頭與材料的新視域
七 攝影機:一種運動揭示
八 鏡頭語義與主題象徵
九 紀錄片,途中的思想家
十 編導:材料視域及其視界的中介者
第二篇 紀錄片的後期創作 
一 整體的重建、複製和再創造
二 強調:某種特定的表現
三 一種框架:剪與編
四 從紀錄片中的詩到紀錄片的詩
五 剪輯者:從開始到結束
六 解說詞與紀錄片語言
七 《大三峽》,從原狀材料到藝術現實的形式選擇
第三篇 紀錄片敘事形式及類型
一 由小說及寓言知覺形式展開的問題視域
二 從《陰陽》、《夏天》的敘事結構看紀錄片的敘事原則
三 流暢的畫面剪輯與紀錄片敘事方式的認知
四 電影《正午》的剪輯與紀錄片現場材料認知
五 《冬天》的西部情緒及語言特徵
六 《夏天》的新聞故事及語言特徵
七 《陰陽》的讀解與紀錄片本質特徵的文本思考
八 類型與傳統:從盧米埃爾到梅里愛
九 類型與傳統:從弗拉哈迪到維爾托夫
十 紀錄:素樸的穿透
十一 表現:永遠的先鋒
十二 政論:時代精神的張揚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