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片

紀實片

一種紀錄片式的影片,起源於法國盧卡埃兄弟的早期作品,如《工廠下班》(1895)。整部影片主要通過攝影、錄像的形式,所描述出整部影片的主題和內容。 “紀實片”所紀錄的事物都是現實中存在,並且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因此而叫紀實片。

關於紀實片

“紀實片”既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作為一種方法,它從來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種方法都在不斷地在發展、變化著。

“紀實片”作為一種“理念”,它永遠以自己特殊的視角和方法觀察、描述、記錄這個世界。它既有對那些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關注,也有對我們今天飛速發展和變遷的社會和文化的記錄與關注。紀錄片“理念”的核心,在於它永遠維護“非虛構事件”的真實性,拍攝者與被拍攝對象永遠在“平等”之上進行平視的對等的交流。

盧卡埃兄弟和他們的第一部電影 盧卡埃兄弟和他們的第一部電影

“紀實片”作為一種“精神”,它既包含著製作者對苦難的關注,以及製作人對苦難的忍受,包括怎樣在險惡環境中怎樣適應環境,怎樣與你拍的文化和被拍人溶為一體,以及與被拍攝者一樣思維、一樣呼吸、一樣喜怒哀樂;也包含著製作人(導演、攝影師等等)和投資人(老闆、監製、製片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執著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包括可能無法或者無需收回的投資。所以,紀實片應當是一種崇高而神聖的事業和理想,而不僅僅是一種功利的事情(媒體在許多時候需要紀錄片提供某種功利)。

“紀實片”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國民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說,所有嚴肅的人文觀念都是需要普及的,新聞如此,紀錄片也是如此。這個普及的過程也是培養觀眾收視習慣的過程。如果說新聞是一個社會非常態的真實寫照,那么,紀實片則是這個社會常態的真實反映。也就是說,紀實片是非新聞化的、日常的、靜態的、過程式的、講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觀點的電視作品形態。正因為如此,紀實片的真實和新聞的真實給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紀實片中,主觀的色彩越少越好,越客觀,越真實。紀錄片的真實,倒是儘量讓觀眾忘記記者的存在,換句話說,觀眾是通過攝像機這個眼睛去看紀錄片中的人物。

中國紀實片

中國紀實片總體上與西方紀實片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我們的紀實片在對事物的觀察方法的運用上顯得不是很成熟;一些較新的紀實片的方法,如“超越觀察電影”的理念,以及“反射式(reflexivity)的紀錄片”理念,甚至還沒有被介紹到中國,等等。所謂“反射式”(reflexivity)的意思是,既以冷靜的“觀察電影”不動聲色的旁觀為起點,把所有在你的眼前一個個正在發生的故事記錄下來,同時,也通過在拍攝現場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被拍攝者與攝影機以及與拍攝現場中其他人與物之間的種種關係互為作用來推動影片的發展。即:反映拍攝過程中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係。這是一種全新的紀實片類型和理論。即在拍攝中不再迴避拍攝者和攝影機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承認這種存在,並有機地把這種“存在”納入到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去。

從總體看,我們在紀錄片的敘事技巧和拍攝的畫面質量上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拍攝手法單一,模仿成風;新的模式化以及僵化的“定義”使紀錄片失去了創新和發展的源動力;而大量的功利行為,更使紀實片失去了我們面對歷史、也面對觀眾的使命感。

另外,鼓勵多元化、個性化的紀實片創作格局始終沒有形成,作品缺乏獨創性。我們的紀實片製作到底要鼓勵什麼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