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原文
精衛詞
精衛誰教爾填海,海邊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魚龍何所為?
口穿豈為空銜石,山中草木無全枝。
朝在樹頭暮海里,飛多羽折時墮水。
高山未盡海未平,願我身死子還生!
白話譯文:精衛啊精衛,是誰讓你來填平這蒼茫浩闊的大海?看那海邊蒼青的石子木塊累纍堆積!你誓要茫茫滄海變成乾涸的池塘啊,海中的魚龍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麼?你口喙傷痕累累皆因銜取堅硬木石?看那山中草木都已沒有了完整枝丫!一大早就開始在山中林間忙碌不停啊,到日暮天黑仍奔赴這遼遠無邊的大海。你不辭辛苦勞碌,奮飛穿行不息止啊,以至羽翼折損,被這洶湧的波濤吞沒。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沒有搬完銜盡啊,只要兇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沒有填平啊,我精衛一天也不會停歇!寧願我一人身死赴難啊,還有我的子孫活著繼續完成我的事業!
精衛介紹
精衛:精衛鳥。相傳它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
她在游東海時,被海水淹死,變成精衛鳥,從此她不斷銜來西山。
的木石發誓填平東海。精衛填海的精神為歷代詩人所詠贊。
作者介紹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
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王建是大曆進士。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
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
貞元十三年(797年),辭家從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荊州等地,寫了一些以邊塞戰爭和軍旅生活為題材的詩篇。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後,離開軍隊,寓居鹹陽鄉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
元和八年(813年)前後,“白髮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任昭應縣丞。
長慶元年(821年),遷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在長安時,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均有往來。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
約在大和三年(829年),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大和五年,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賈島曾往見贈詩。此後行跡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