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這幾天(2016年8月中旬)令人愕然的,無疑是山東女學生徐玉玉被騙後猝死事件了。然而,僅隔一天時間,重慶又被曝出類似事件。據媒體報導,重慶女孩小文(化名)訂機票後收到詐欺簡訊,被以航班取消為由騙走6100元學費。心痛之餘,大家一致將關注點投向電信詐欺以及如何防範電信詐欺。而另一個細節更應被關注,那就是“精準詐欺”。據去世女孩的母親所說,之所以女兒會輕信騙子的電話,是因為之前接到過“真”電話,所以當時他們沒有懷疑這則電話的真假。而重慶女孩更是因詐欺簡訊有她準確的名字和航班信息,才放鬆了警惕。“電信詐欺”“精準信息”“恰當的時間”這三個因素碰到一起,悲劇由此發生。
近年來電信詐欺實在猖狂,其中不乏因個人信息泄露而遭遇的電信詐欺。前段時間就有媒體爆料,北京、江蘇、浙江等多地愛滋病患者遭遇精準詐欺,且多人上當受騙。
個人信息泄露使得詐欺者有了欺詐基礎,而電話不實名又讓詐欺者有了免負刑責的手段。電信詐欺違法成本低、得手幾率高,致使電信詐欺行為泛濫。
方式及手段
方式
電信詐欺,或可分為“全面撒網”與“精準詐欺”兩種方式。前者如經常接到的“猜猜我是誰”“下午到我辦公室來”“你有法院傳票未送達”一類的電話,掌握了你的電話、姓名,因而行詐欺術。而“精準詐欺”無疑更可怕,除了基本信息,還能知道你的職業、愛好乃至最近關注的事物、當前的狀態。徐玉玉無疑就是這種“精準詐欺”的受害者。手段
違法犯罪分子“購買個人數據信息,主要被用於精準詐欺、冒名辦卡透支等。”360首席反詐欺專家裴智勇博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電信實施的保險詐欺犯罪活動呈多發、高發態勢。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日益翻新,涉及面廣。犯罪分子可冒用保險公司名義,利用投保人發生事故急於獲得賠償的心理,實施電信詐欺犯罪。為此,裴智勇博士提醒大家,一定要謹防以下常見詐欺手段:
第一步:詐欺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事主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
第二步:詐欺分子在境外通過網路電話和改號軟體將主叫號碼改為保險公司電話,並冒充保險公司客服人員致電事主,謊稱事主在其公司購買了保險,並在某地申請了理賠,隨後又說出事主具體身份信息。
第三步:當事主聲稱並未購買過保險時,詐欺分子又稱可能是事主身份信息被泄露了,隨後幫其轉接到某市“公安局”接聽。
第四步:接聽電話的“公安局人員”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犯罪”為藉口,要求事主進行銀行資產核查。
第五步:事主在對方誘騙下前往銀行櫃員機操作轉賬,將個人賬戶內的資金轉入“國家安全賬戶” 。
背後原因
精準詐欺,騙子的行徑違法自然不用多說,泄露個人信息者也同樣難逃責任。有媒體報導,電信詐欺背後的個人數據倒賣,早已成為一個龐大產業。倒賣用戶數據者,“只要你聽說過的學校”就都有,甚至信誓旦旦,“國內學校,有一半數據我都有”,即便手頭沒有也能拿到。有人估算,2016年剛入學、領取助學金的大一新生約150萬人,在校領取助學金的大學生約500萬人,都可能因為助學金信息泄露面臨詐欺風險。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配以騙子們的“劇本”,難免會有人上當。
精準詐欺,其實也意味著一旦信息泄露之後,更容易被“瞄準打擊”。以徐玉玉為例,剛到教育局辦理了助學金申請,兩天后就收到了“發放助學金”的詐欺電話。
治理方法
應對精準詐欺,需要治理、打擊上的“精確制導”。徐玉玉事件正是一個切入口,不管是當地教育部門、高校還是其他機構,都絕非無跡可尋。銀行、電信部門與公安部門的密切配合,也有助於準確定位、迅速打擊。而在更多的案例里,涉案賬戶查詢、凍結,涉案號碼查詢、分析,個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位置,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成為一個打擊點。古話說,“無利不起早”。電信詐欺、售賣個人信息得來的暴利,讓很多人絞盡腦汁、鋌而走險。相關部門需要認識到,監管與打擊電信詐欺,維護的是公眾利益,這是更重要、也更根本的利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遏制住“敢犯任何罪行”的“騙子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