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鏽病

信息

編號:農作物禾本科粟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粟
中文病名:粟鏽病
中文別名:無
英文病名:Foxtailmilletrus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病原菌Uromycessetariae-italicae(Diet)Yoshino.,稱粟單胞鏽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夏孢子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單胞,表面有細刺,黃褐色,上有3-4個發芽孔。冬孢乾球形、倒卵形、長橢圓形、多角形,頂端稍厚,單胞,有透明的孢子柄。
生理生化特徵:夏孢子萌發溫度範圍23-34℃。
危害對象:粟等。
分布:我國南北粟產區。
侵染循環:病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都能越冬,為次年初侵染源;病菌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高溫多雨有利發病蔓延,在河北省,一般慍度30-32℃、濕度70%時最適發病。氮肥過多、密度過大,莖葉茂盛徒長和晚熟都能加重病害。
危害部位:葉片和葉鞘
危害症狀:在北方粟產區一般在抽穗前後出現症狀。最初在葉片表面或背面散生長圓形紅褐色隆起的斑點,以後病斑周圍表皮破裂,散出黃褐色粉末,為病菌的夏孢子;後期在葉片背面和葉鞘上埋生圓形至長圓形灰黑色斑點,內部為黑色粉末,為病菌的冬孢子。 

防治方法 :

1.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本病的主氮磷鉀肥合理搭配,以增強植株抗病力,減少發病。
2.化學防治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25克,對水50公斤發病初期(病株率5%時)噴灑。大流行年,隔10天再施藥一次

資料來源 :

佩珂等主編,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病蟲害原色圖鑑,遠方出版社,1999,8,1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