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穀子鏽病
病原中文名:粟單胞銹
病原拉丁學名: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 Yoshino
病原分類地位: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柄銹科,單胞銹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穀子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和葉鞘
為害症狀
葉片兩面產生多數紅褐色皰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毫米,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成熟後突破葉表皮而外露,周圍殘留破裂的葉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後散出黃色粉末狀物,即夏孢子。抗病品種的夏孢子堆較小,周圍寄主組織枯死或失綠,近免疫的品種僅產生微小枯死斑。生育後期在葉片上還散生灰黑色圓形或長圓形皰斑,即冬孢子堆。葉鞘上也產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傳播途徑
在我國南方,穀子或粟單胞銹的其他寄主可以終年生長,病原菌可持續侵染,全年發病。北方每年的初侵染菌源,可能是在南方越冬、隨氣流北移的夏孢子。有試驗證據表明,夏孢子在我國華北地區還可以就地越冬,翌年部分夏孢子仍有侵染能力。初侵染引起的病株又復產生新一代夏孢子,經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使病株不斷增多。在華北,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穀子鏽病主要流行時期,估計夏孢子可繁殖3~5代。華北地區常年7~8月份的氣溫適於鏽病發生,最熱的8月份,氣溫多在28℃上下,鏽病仍可正常發生。7~8月份的降水量是決定當年鏽病流行程度的關鍵因子,降水多的年份,鏽病發生普遍而嚴重,乾旱年份發病輕。地勢低洼、植株過密、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發病也重。穀子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我國穀子種質資源中具有豐富的抗病材料。據“八五”期間鑑定,發現了黃那糯、白沙糯、黔南農家種、棒棒糯、雞屎糯、腰帶糯、狗尾糯、青根谷等抗病材料,和一批對鏽病中抗以上且兼抗其他病害的材料。葉鏽菌是專性寄生菌,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分化,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種,在抗病性鑑定和抗病育種中都應注意。
防治方法
防治穀子鏽病應採取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措施。目前已有一批抗病性較好的品種,可供選用。引進的品種在大面積種植前,應行抗病性鑑定或試種。還應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施用氮肥不要過多、過晚,防止植株貪青晚熟;要合理排灌,低洼地雨後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感病品種在氣候適宜穀子鏽病流行的年份應行藥劑防治,三唑類藥劑效果較好。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每667米2用藥25克,對水50升噴霧(或用800~1000倍藥液噴霧)。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每667米2用藥60克。可在田間發病中心形成期,即病葉率1%~5%時,噴第一次藥,間隔10~15天后再噴第二次。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在春谷區、夏谷區與春、夏谷混種區,黃河中下游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