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文九孔

粗文九孔

粗文九孔貝殼堅實,中等大小,呈卵圓形,殼寬約為殼長的2/3,殼高約為殼寬的1/3。體螺層極寬大,幾乎占貝殼的全部,螺旋部很小,僅占全殼的極小部分,呈乳頭狀。螺層約三層,除體螺層外,其餘各層間的縫合線不明顯。殼表面為褐紅色或綠褐色,殼頂部常磨損而呈灰白色或淡紅色。殼內面為灰白色,具有綠彩色真珠光澤。

鑑別

(IDENTIFICATION)

粗文九孔又稱雜色鮑,俗名: 九子螺、九孔鮑。台灣養殖生產較具經濟價值者的台灣鮑有二種,一是粗紋鮑魚,殼表螺肋明顯者,又稱雜色鮑﹝Holiotis diuersicolereeue ﹞。另一種是平紋鮑魚,殼表螺肋不明顯者,其學名名稱不一,有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LischRe ,或Haliotis diversicolor aguatillis Reeue ,或Sanholiotis diversicolor aguatilis。此兩種台灣鮑魚,若按天然海域別區分,則粗紋鮑魚產於南部海域,而平紋鮑魚產於北部海域,但自從人工孵化台灣鮑魚苗成功以後,為選擇擾良品種,各繁殖場已不分南北種而施行雜交,又政府也陸續在各海域放流種苗,對其產地已無法明顯分界。

殼口很大,卵圓形,寬度約為長度的5/8。外唇薄,邊緣呈刀刃狀。內唇較厚,向殼內延伸成為一個狹長的片狀遮緣,最大部分寬約7毫米左右。足部很發達,與殼口等大,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足覆蓋下足,邊緣生有很多短小的觸手。遮面寬大,呈卵圓形。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l 定殖 台灣鮑人工孵化乃是選別出6~7㎝大小之雌雄種鮑,分別蓄養後放置產卵槽乾出約 1小時,再以加溫或紫外線刺激方式,誘發種鮑卵排放精,受精卵孵化浮游期約4 日後附著在浪皮之上,這些浪板(P.V.C)系在稚貝附著以前,即吊掛在池上培養硅藻以為稚貝的餌料,稚貝附著浪板攝食生活約1個半月約0.3㎝,浪板飼料已不敷索食,則用刷子刷下稚苗至中間培養池,改攝食龍鬚菜等藻類或人工飼料約經4~5個月至2㎝即可放養,約6~8個月可達上市規格。

l 來源 台灣鮑主要分布於台灣省東海岸、花東、澎湖等地礁岩區。

l 分布 東山、平潭和台山島等地均有發現,分布於我國浙江南部以南沿海各地,以及日本、菲律賓、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人工養殖則以從山東省威海、榮成、青島、乳山等沿海至福建省沿海,其中以東山島及汕尾地區為最大宗養殖專業區,另在深圳鹽埔亦有少數養殖戶,至最南海南島等地均有養殖戶。

基本特徵

(一)呼吸

鰓來呼吸,鰓葉面中央有許多橫貫的皺摺,可以增加呼吸面積。

(二)飲食

草食性的軟體生物,小時候喜歡吃細藻類,如藍綠藻、硅藻等;成體後則改吃大型藻類,如海帶、石蓴,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

(三)夜行性

屬於夜行性動物,白天棲息於水底不食不動,夜間活躍,四處爬行以搜取食物,故近海養殖業者多以黑幕遮陽或養殖於室內,以提升鮑魚的活動力予增加覓食機率。

(四)吸附性

當台灣鮑發覺敵害襲擊時,會將足面貼於岩礁上。養殖過程中為記錄鮑魚的成長情形,可由螺頂尾部將其挑起,徒手硬拔可能會使鮑魚外套磨破裂受傷甚至造成死亡。

生態影響

台灣鮑,包括粗文九孔自六十年代人工繁殖成功以後並且解決餌料供應問題,台灣鮑的養殖在漁民間普及,且經濟效益極高,並開始到中國投資生產台灣鮑。目前,僅沿海地區的養殖量就超過全台的總量。 以往台灣養殖的台灣鮑中60%被銷往中國,如今開始回流到其原產地。來自內地的病毒入侵,台灣島內的台灣鮑種苗不但培育困難,還發生成貝集體死亡的現象。專家推測這種病毒擴散的面積可能高達百分之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