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廠

1952年,全區有國營大米加工廠9家。 1957年,全區國營大米加工廠加工大米1.84萬噸。 1986年,全區國營米廠(包括祁陽縣)26家,加工大米13.04萬噸。

介紹

稻穀籽粒由稻殼和糙米兩部分組成。稻殼包括內穎、外穎、護穎和芒。內外穎相互鉤合包住糙米,其鉤合強度隨稻穀類型不同而異,通常燦稻穀比粳稻穀鉤合強度大,脫殼因難。脫殼後的糙米由皮層、胚乳和胚三部分組成,皮層與胚乳結合緊密。去皮後才能成為成品大米。

歷史

中國上古時代已開始用杵和石臼舂米。明朝末年(1637)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稻穀加工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傾入篩中,團轉,穀米剖破者浮出篩面,重複入礱”,“凡稻米既篩之後,入臼而舂”。從中明確指出礱穀和碾米要分開進行。當時使用的稻穀加工的器械和工具有:風車、木礱、土礱、杵臼、水碓、石碾和手篩等。生產規模基本上限於手工作坊。在19世紀末,中國沿海地區相繼出現了機制米廠,主要加工機械都是從國外引進的。1949年以來稻穀生產和加工技術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原有的米廠進行了技術改造和擴建,並新建了一大批中、小型米廠,礱穀機、碾米機和除塵等設備都得到了更新,發展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國外的稻穀加工新技術是從18世紀開始的,最先在歐洲開始使用機械碾米,到19世紀才出現套用鐵輥碾米機的大米加工廠。20世紀50年代採用了新型高效噴風碾米。80年代,稻穀加工技術正朝著高效、多功能、密閉式小型組合機和單機自動控制的方向發展,逐步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產品除普通大米外,還生產檔次較高的免淘洗米、胚芽米和營養強化米

參考案例

湖南省永州市(原零陵地區)米廠的發展史:
清末,零陵地區境內加工稻穀沿用石臼舂、堆坑踏、石碾磨、竹礱推等傳統方式進行,一石稻穀加工大米四斗五升。
民國初期,境內開始引進碾米機加工稻穀。民國30年(1941),祁陽、零陵兩縣各有碾米廠兩家。當年加工軍糧谷535.3萬石。民國33年(1944),日軍犯境,官辦的和外地民辦的大米加工廠遷走,本地的米廠倒閉或停業。民國38年(1949),境內無機器碾米廠。1949年底,全區解放時,稻穀加工仍是土法,供應軍隊、機關幹部和市民的大米,委託米商和手工業市民及四鄉農民加工。1950年5月,中國糧食公司永州分公司組織作坊百餘家用傳統方法加工大米,每百斤稻穀加工後收中熟米67斤,是年全區加工稻穀650噸。其時,政府一面積極籌建國營米廠,一面扶植私營米廠。1950年建立的國營米廠有專區的勝利機米加工廠、東安縣電廠大米加工和道縣利民碾米廠,當年共加工大米1745噸。1952年,全區有國營大米加工廠9家。私營米廠1950年建立的有零陵縣城聯豐、新豐兩家碾米廠,1952年有工聯、合作兩家私營米廠建成投產。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後,對私營米廠採取統一管理、委託加工的形式開始實行改造,6家私營米廠先後停辦3家,至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3家。1954—1955年,藍山大米廠、新田大米廠建成投產。1957年,全區國營大米加工廠加工大米1.84萬噸。1959年5月1日,地區在冷水灘籌建的大型米廠“五·一”米廠建成投產,年加工能力4萬噸,占全區加工能力40%。1965年,全區國營大米加工廠增至13家(未含祁陽,下同),年加工能力達9.75萬噸,是年加工大米3.83萬噸。其間農村社隊使用小型碾米機,土法加工逐步淘汰。1966年後,全區外調(出口)大米的任務逐年增多,大米加工量增大。是年全區加工大米6.72萬噸,比1965年增加2.89萬噸,增長75.4%。70年代初加工援越大米,1971—1975年共出口大米17.3萬噸。1978年,全區大米廠達21家,加工大米9.78萬噸,比1966年增加3.06萬噸,增長45.5%。每百斤稻穀平均出米率70.8%,加工每噸大米成本4.53元。1979年,全區外調糧食減少。是年,全區加工大米2.89萬噸,比上年減少6.89萬噸。1980年後,加工大米轉向注重經濟效益,同時利用國營米廠設備優勢,開展代農加工。1986年,全區國營米廠(包括祁陽縣)26家,加工大米13.04萬噸。1988~1989年,全區加工大米分別為11.9萬噸和9.84萬噸。1990年後,私營小型碾米廠加工大米逐漸湧進市場,國營米廠加工量逐步下降。區內各基層糧食企業組建成套組合米機的小型米廠34家,開展代農加工,1991年加工大米2.38萬噸。1995年,全區基層糧食企業米廠發展到7l家,是年全區加工大米lO.81萬噸,其中71家小型米廠加工5.96萬噸,占54.7%;14家獨立核算米廠加工4.85萬噸,占45.3%。
自1970起,著名的糧食工業專家、除塵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何抗夫,在零陵地區(永州市)米廠設計和建設、米廠相關設備研發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他1945年1月25日出生於湖南省益陽桃江縣。1970年7月,畢業於鄭州糧食學院(現河南工業大學)。歷任零陵地區糧食局工業科科長、地區糧食局副局長、永州市糧食局總工程師、正處級調研員等職務。1987年,當選中國糧油學會、省商學會、省飼料工業學會會員理事;自1988年,連續20年被選聘全國糧食氣力輸送專業委員會常委、客座教授; 2000年當選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技術顧問。國內外糧食系統競相聘其為技術顧問,尊稱其為“何老總”。他曾被評為湖南省“先進工作者”、“優秀科技工作者”、“技術開發先進個人”。
他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編寫有大米加工和除塵技術資料11萬字,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46期,發表國家級論文10餘篇,省級論文7篇,獲得各級“優秀論文獎”多篇。《米廠除塵及高效反吹除塵新技術》被新華通訊香港分社編入《世界專利與技術》精選。他經常出席國內糧食工業會議。1988年來,在全國氣流輸送學術會上連年發表論文,並受聘到全國各地講學,實地教學,深受歡迎,在全國同行中享有較高聲譽。他堅持發揚團隊精神,與同事、技術人員、工人一起攻關,成功地攻克大米加工穀殼分離、谷糙分離、產量、電耗、膠損、碎米等6大技術難題,研製成功“LGF-01型穀殼分離裝置”、“一礱一機米廠風運技術”、“一礱兩機米廠除塵技術”、“NIJ15型組合米機”、“TBLF系列高效反吹除塵器”等重要工業流程、設備和技術,簡化了大米加工工藝,各項指標超過國家標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他設計建設和指導改造米廠30多個、飼料廠6個(包括多個國家儲備糧庫),其主持和參與設計的糧食企業、糧油機械企業遍布湖南省各地市,如湖南的永州、長沙、湘潭、衡陽、常德、岳陽、株洲等地市,以及四川、廣西、廣東、黑龍江、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河南等省市。
鄉村 :
米廠村位於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黃各莊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