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米山鎮位於文登區西部。東北、東和東南依次與苘山鎮黃嵐、文登市區和宋村鎮接壤,西南和西部與澤頭鎮和葛家鎮為鄰,西北部隔米山水庫與界石鎮相望。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2.49萬人。轄米山、新發莊、下鋪子、草場、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場、東古場、中古場、南古場、南崮頭、新上莊、新福莊、西下莊、長 、曲家庵(曲家庵、前曲家庵)、垛夼、橫口、東下莊、西鋪頭、東鋪頭、嶺上、長山、南鄭格莊、北鄭格莊、鴨子夼、南莊、老埠、西石硼、東石硼、後山後、 北頭、姜格莊、小、陳家屯、郭格莊、西山後、中山後、東山後、大 、佛東夼、山西頭、大山前、小山前44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橫口村北,距市區10千米。地處丘陵,北高南低。309國道和桃(村)威(海)鐵路橫穿境內。中部特秀山和米山水庫為著名風景區。
歷史沿革
米山,原名“蜜山”,位居母豬河西畔,相傳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頗豐,故名“蜜山”。另據世代口傳,母豬河東岸橫口村北有一土耩名“麺耩”,與“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麺成山”之意,故將“蜜山”更名為“米山”,象徵母豬河兩岸為米麺之鄉、富饒之地。清末屬迎仙都二、三、七、八里和管山都六、七里。1930年屬第三區。1941年12月屬文西縣長山區,後改名特秀區。1956年分屬文登縣文城、葛家、虎山、宋村各區。1958年末,分屬葛家和宋村公社。1962年5月設立米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89年12月撤鄉建鎮。1990年末,面積84.5平方千米,人口9968戶、30849人,其中鄉村9778戶、30216人,轄米山、新發莊、下鋪子、草場、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場、東古場、中古場、南古場、南崮頭、新上莊、新福莊、西下莊、長坓、曲家庵、垛夼、橫口、東下莊、西鋪頭、東鋪頭、嶺上、長山、南鄭格莊、北鄭格莊、鴨子夼、坓南莊、老埠、西石硼、東石硼、後山後、坓北頭、姜格莊、陳家屯、郭格莊、西山後、中山後、東山後、大坓、佛東夼、山西頭、大山前、小山前等44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
所轄村代碼
371081110(44村):~200東下莊村 ~201耩南莊村 ~202東鋪頭村 ~203西鋪頭村 ~204長耩村 ~205西下莊村 ~206新上莊村 ~207新福莊村 ~208南古場村 ~209西古場村 ~210中古場村 ~211東古場村 ~212范家屯村 ~213新發莊村 ~214下鋪子村 ~215草場村 ~216黑石屯村 ~217垛夼村 ~218南崮頭村 ~219曲家庵村 ~220米山村 ~221橫口村 ~222南鄭格莊村 ~223北鄭格莊村 ~224長山村 ~225東石硼村 ~226西石硼村 ~227嶺上村 ~228大山前村 ~229小山前村 ~230山西頭村 ~231西山後村 ~232中山後村 ~233後山後村 ~234東山後村 ~235大耩村 ~236小耩村 ~237姜格村 ~238耩北頭村 ~239鴨子夼村 ~240陳家屯村 ~241佛東夼村 ~242郭格莊村 ~243老埠村
由來
米山,原名“蜜山”,位於母豬河西畔,方圓1800米,海拔129米,面積34萬平方米。相傳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頗豐,故名“蜜山”。另據世代口傳,母豬河東岸橫口村北有一土 名“面 ”,與“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麵成山”之意,故將“蜜山”更名為“米山”,象徵母豬河兩岸為米麵之鄉,富饒之地。境內米山水庫,是一座兼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水利發電為一體的大(二)型水庫,擔負威海、文登兩市百餘萬人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是南水北調的東線樞紐工程。
古蹟
南莊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米山鎮 南莊村西北約400米處,屬丘陵半坡地。發現於1984年,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呈圓形,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遺址南半部分已改造成梯田,大部分被破壞,文化層較薄,多為地表殘片陶器,大多失去稜角。北部大部分還保存較好,頂部地貌保持完好,地表少見遺物和遺蹟。遺址中部東段有一水沖斷崖,高約2米,其中1米左右為黃褐土層,內含少量陶片和紅燒土塊。黃褐色土層下面是50厘米左右的灰褐色土層,內含陶片、紅燒土塊較多,並有大量石器。再下一層是流沙層,流沙層下是原始土層和酥土層。遺址北部只在部分水溝中見到部分紅燒土,地表未見遺物遺蹟,很難劃清邊緣。採集的標本文物主要有石斧、石錘、石磨棒以及鼎足、器把手、盆口、鼎口等陶器和陶片,陶器、陶片多為夾沙紅陶,部分為夾沙褐陶和夾沙黑陶。從採集的石器和陶器、陶片的標本看,石器較粗糙,陶器多為泥條盤組制陶,分析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早期。
長學山書院遺址位於今米山鎮長山村東北。長學山書院,原名康成講堂,由東漢經學家鄭玄創辦於延熹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1941年夏毀於戰火,今遺址雖在,僅存殘基青磚。據村中八旬老人回憶,原書院占地面積10餘畝,三進院落,曾是當地的廟堂和書堂。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占為據點,被抗日軍民焚毀。庭前兩棵胸徑逾米的古銀杏樹毀於“文革”初期“破四舊”運動。
長山將軍古墓遺址位於米山鎮長山村。2006年5月20日,米山鎮長山村村民在鋪設自來水管道時,出土了元中期征東招討使、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刁通的4塊殘石碑。經文登市文物管理部門現場鑑定,墓碑對研究刁通生平及當地歷史沿革具有較高學術價值。這4塊墓碑,長約1.1米,寬約0.3米,厚約0.2米,除有明顯的橫斷痕跡外,縱向亦被完全劈開,但碑面上的文字清晰可辨。在一塊石碑上,斷斷續續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述之公諱通,字叔達,文登長孝山陽人也,世以農業為生”等。據村中知情者說,完整的石碑起初安置在村北的刁家墳地里,“文革”期間被劈成多塊,後被村民鋪街,日久便沉沒於地下。
刁氏在長山村勢力很大。刁氏墓地占地面積超過40畝,至今墓地遺址隨處可見風化的石師、石狗、石龜以及石槨等。在雜草叢生的地堰上還能找到一些局部的龍紋石刻。墓地南有石坊,甬道兩側依次是石狗、石獅和石人,刁通墓前豎立兩通大理石石碑,碑體正反兩面均有字。墓碑後面是刁家墳墓。聖旨碑碑頭高80厘米、寬60厘米、厚22厘米,碑頭周邊有雙龍盤護的石雕,中間正反兩面刻有字型不同的“聖旨”二字。雕刻工藝細緻入微,精巧別致,紋路層次分明,凸現古樸風韻。該碑頭原在刁通墓地,後存放於該村學校,現被文登文物所收藏。
老埠古墓群位於米山鎮老埠村西北約1000米處。發現於1984年,當地民眾稱之為石墳子 。墓地處於丘陵東坡近下腳,可見墓區南北約78米,東西46米,總面積約為3600平方米,現為一片刺槐林,西為丘陵梯田,墓地後一條季節性河流由東向北饒丘陵順流而下。
墓地可見墓葬11處,其中石墓8處,磚墓3處。石墓為圓球形塔式,地面上球形因年代久遠,全部倒塌,亂石遍地,如今只見圓形的墓基,直徑為1.5米至1.8米。所用石料為麻砂石,大多風化,但弧形的製作工藝仍清晰可見。其中一處石墓已露出底下墓石墓穴。墓穴由四大塊石板砌成,底寬上斂,縱切面為梯形,上壓一塊大石為蓋。磚墓的地上建築與石墓的墓穴形狀相似,墓頂的球形建築已倒塌,只剩下60厘米高的墓基。墓基呈八角形,每角面長70厘米,分砌成兩個對稱的磚框,框中是一塊帶有花紋圖案的方磚。墓磚的規格為長28厘米、寬12厘米、厚4厘米,填砌料為白石灰膏。因磚墓地下部分保存完好,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據當地民眾介紹,墓區內墓數很多,1958年曾扒掉了七八個石墓,墓中的土又黑又濕,黏度很大,沒有扒到底就放棄了。在緊挨墓地的東南面,有一個大墓冢,很氣派,有石人,石馬,石羊。土堆早已平掉,現在只有一個略高於地面的丘台,直徑約16米。據文登文物資料記載,該地為元代古墓群。
所轄村簡介
橫口 明萬曆時,孫姓由今環翠區羊亭來母豬河東岸渡口立村。404戶。
新發莊 明中期,呂姓自今榮成市羅須頭來居,取吉祥意稱新發莊。151戶。
下鋪子 明萬曆時,趙姓自竇家頭來低洼處搭草鋪棲身。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東移1.5公里。140戶。
草場 清康熙時,鞠姓瀕母豬河草地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小庫,村東移0.5公里。233戶。
黑石屯 清乾隆時,李姓自文城來黑色巨石之北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東移0.5公里。88戶。
范家屯 明末,范姓自范家店來居。98戶。
古場4村 明末,陳、宋、侯、畢4姓來廢棄的谷(古)場附近立村,以方位稱
東古場,南古場,西古場,中古場,分別為130戶、345戶、210戶、55戶。
南崮頭 元朝天統時,趙姓自竇家頭來崮頭集之南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西南崮頭移入100餘戶,共135戶。
東下莊 明末,王姓由斥山來西下莊東建村。185戶。
新福莊 清乾隆時,吳姓自西下莊來居,初稱新莊。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北移0.5公里。1981年改今名。62戶。
新上莊與西下莊 明中期,吳姓自宋村來鳳凰屯西低洼處立村,稱西下莊。1958年冬修米山水庫遷村於耩頂,改名新上莊。1961年部分村民南遷重建西下莊。分別為153戶、97戶。
長耩 清道光時,徐姓由縣西寨來守山林,稱徐家庵。後附近又建王家庵、吳家庵。1944年合一,以地勢稱長耩。136戶。
曲家庵 清乾隆時,曲姓自青龍夼來山前後各立一庵,民國初合為曲家庵。200戶。
垛夼 清光緒十一年,叢姓自後山後來草夼隱居躲債,稱躲夼,演作垛夼。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西南崮頭移入120戶,共150戶。
米山 明隆慶時, 隋姓由棲霞蛇窩泊來密山之陽立村。清末寫作米山。295戶。
西鋪頭 明末,姜姓由徐格莊來土堡之北立村,稱堡(鋪)子後。清初稱今名。200戶。
東鋪頭 明末,畢姓自畢家林來幞頭山(今稱後墩)之南立村。409戶。
嶺上 元延 (正文第53頁)時,宮姓來山嶺上立村。150戶。
長山 唐初,刁姓居長山之陽,稱長山刁家。明時,又建長山宮家、東西長山,清末4村合一,稱長山。370戶。
鄭格莊2村 元朝, 于姓、鞠姓來長山東麓、漢司農鄭玄講學遺址附近立村。後分為南鄭格莊(250戶)北鄭格莊(86戶)。
鴨子夼 明末,馬姓由馬家湯後來白家莊舊址立村,西沼澤中多野鴨,遂改今稱。219戶。
耩南莊 清嘉慶六年,李姓自李家疃來山耩之南立村。346戶。
老埠 明嘉靖時,鄭姓自今乳山縣東油古來元代石堡東南立村,稱老堡,演作老埠。253戶。
西石硼 明洪武二年,滕姓由今乳山縣底口村來石硼之西立村。425戶。
東石硼 明洪武時,宮姓自柳林莊來石硼之東立村。201戶。
山後4村 明正德時, 孫姓由桃花峴、于姓自章丘爐匠鋪來撇耩山後立村,分別稱孫家山後和小爐。明末小爐析出於家山後。清康熙時田姓自麾艮來建田家山後。清初,以方位稱後山後,中山後,西山後,東山後,分別為174戶、144戶、354戶、206戶。
耩北頭 清康熙時,王姓自大耩來穀場北頭立村,稱場北頭。同治時以居大耩之北而易今名。162戶。
姜格莊 明初,姜姓建村。597戶。
小耩 明嘉靖末,王姓自福山古峴王家來葛子耩北立村。清初更今名。108戶。
陳家屯 明洪武十四年,陳姓由雲南易門縣西關來居。139戶。
郭格莊 明洪武時,王姓自西團嵐埠來為郭姓看管塋地,初稱郭家埠,清末易今名。542戶。
大耩 元初,徐姓於葛子 耩東立村,稱葛子耩。清初,更今名。170戶。
佛東夼 明成化時,戰姓自萊陽戰家溝來佛嶺廟之西草夼立村。405戶。
山西頭 明末, 欒姓自院東西南欒家宅庫來撇耩山西頭立村。310戶。
大山前 明正統時,于姓由斥山來撇耩山前立村。218戶。
小山前 明洪武十九年,法姓自雲南來松山前立村,松山小於撇耩山。203戶。
名人
鄭玄(127~200),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人,經學家。曾西入函谷關拜著名古文經學家馬融為師。延熹九年(167年)學成歸來,鄭玄返回家鄉高密後,因家貧無所依,便攜親友流落到昌陽境內的長學山。見這裡“西接崑嵛,東俯昌水,南揖蒼海,北據甘泉,土地肥沃,民風淳樸”,遂將此作為寓居之地,壘石屋建造“康成講堂”,招弟子創“長學書院”。他耕讀潛修,治學授徒,遂使此地文風日盛,歷久不衰。鄭玄在文登共收弟子上千人,形成了鄭氏學派和“東魯學風”,奠定了“文登學”的深厚基礎。他註解的古文《尚書》,共百餘萬言,集漢代經學之大成,長期被作為官方教材,對中國文化的流傳做出了重要貢獻。鄭玄41歲到米山,在此生活了17年,主要成就都是在米山完成的。他的學生個個都是飽學之士,開館授徒,代代不絕。
為紀念鄭玄的功績,自明洪武年間起,其木主牌位被文登人供奉在鄉賢祠中。在被供奉的26位鄉賢中,鄭玄是唯一的寓居人士。如今他耕種過的田地被稱為“鄭家嵐子”。他與其親屬居住過的地方被稱為南鄭家莊和北鄭家莊。即今米山鎮南鄭格和北鄭格村。村民們世代習慣在房前屋後栽植一種長而有韌性的草,被稱為“康成書帶草”。
刁通,字叔達,文登長孝山陽 (今米山鎮長山村) 人。出生於南宋末年。時值亂世,慨然從軍。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軍攻取襄、樊二州,刁通應徵參戰,元丞相阿術選派驍銳精兵300餘名,交付刁通總管,充任先鋒部隊。至元七年(1270年),於湖北省襄陽府方北縣與南宋軍隊作大勝。至元十三年(1276年),擢升憲武將軍總管,兼管領東征漢軍招討使司事,佩帶金符,鎮守揚州。刁通用兵神機莫測,戰術變化無常,曾東逾日本,南抵瓊崖諸島,從征30年未嘗敗北。其長子刁懷寶,為世襲招討使。
河流
母豬河是文登市第一大河,主流長58公里,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源起崑嵛山余脈,縱穿文登市九個鄉鎮,終至宋村鎮姚山頭入海,沿河岸突起管山、米山、撇穗山三座孤山。母豬河自古以來就是崑嵛大地的母親河。有關她的傳說歷千年而不衰。
相傳,玉皇大帝一時興起,令二郎神子夜下凡,置山設水造福人間。酒意正濃的二郎神肩挑兩座山,手提一座山,騰雲駕霧急赴人間,恍惚之間,破曉雞鳴,驚得他手一緊,系山的繩索砰然而斷,所提之山頓時墜落雲頭。二郎神急忙降雲落擔,將三山等距離分置,北山面南背北,隱隱有君臨之勢得名管山,南山有二郎神隨手撇下的系山繩索而得名撇穗山,中間一山因跌損嚴重石碎如米得名米山。
三山定位,二郎神順手抄起扁擔在三山腳下開掘泉眼,並順勢劃開河道直通南海。望著滔滔泉水匯流成河,忽覺河道狹窄,有意重整,奈何雞鳴三遍,已到歸天時限。急切之間,見一母豬夜遊至此,遂封為守河仙豬,命其拱疏河道以免泛濫成災,禍及當地百姓,母豬河因此而得名。
又傳,仙豬生有十八子,產後不久,有一雲遊妖道至此,眼饞風水寶地想據為己有,便揮舞石劍施妖行法,一時間風沙四起,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仙豬施收沙法與妖道抗衡,並令其十八子各開河道與妖道鬥法,現今的十八條支流由此而成。次日晨,當地百姓發現米山腳下突起一大沙嶺,形如巨豬,方知仙豬為保一方平安,已與妖道同歸於盡。
“母豬河,十八個奶,走一走,甩一甩”,通俗的民謠,形象地表現出仙豬率子護河的悠閒與自得。但自護河仙豬逝後,母豬河經常泛濫成災。1958年文登人民“戰山河”,在米山腳下修建了山東省三大水庫之一的米山水庫,從此,母豬河畔成為小有名氣的魚米之鄉。
古木
珍奇古臘樹。米山鎮老埠村內有一棵珍奇的古臘樹,村人視為老祖。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鄭姓在此建村時即有臘樹,距今近600年樹齡。古臘樹丈余高,兩人合抱粗,內有直徑8寸的樹洞。臘樹屬條科,是編制筐簍的好材料,亦可做木叉,名動天下的少林棍就是臘木的,能長成如此大樹實屬罕見。1994年,好奇的孩童將火種投入洞中,頓時煙火竄出洞口,約半個時辰自滅。令人稱奇的是,臘樹依舊枝繁葉茂,足見生命力之盛,無怪乎歷數百年而不衰。
自然資源
米山鎮地處溫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適宜農作物生長,山東三大水庫之一的米山水庫,以豐富的水資源澆灌著萬畝良天、小麥、花生、玉米等農作物連年豐收,有文登糧倉的美稱。蘋果、葡萄、草莓、板栗、金銀花、西洋參等特色種植業迅猛發展,大銀魚、跑山雞、狐狸、彩貂等特種養殖業業異軍突起,是膠東半島最大的優質苗木繁育基地和玉米良種培育基地。企業轉型發展迅速,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外資企業已發展到36家,民營經濟異軍突起,達到60多家,現已初步形成了電子加工、紡織服裝、機車、機械製造四大產業板塊。米山鎮交通運輸便利,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距威海港僅45公里,石島港50公里、埠口港30公里,距威海飛機場15公里、煙臺飛機場90公里。威海、石島、埠口三港均為對外開放港口,可與世界各開放港口直接通航;國家二類機場威海機場已開通至漢城、北京、廣州、上海等國內外十幾個大中城市的空中航線。桃威鐵路、青威高速公路、309國道貫穿全境,桃威鐵路文登站座落在境內,是膠東半島最大的客貨集散地。 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投資環境優越。境內建有熱電廠、35KVA箱式變電站,工農業電力供應充足。境內山東省三大水庫之一的米山水庫,總庫容達2.8億立方米,還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儲水保障,工農業用水充裕;境內建有郵電通訊大樓和發射塔,萬門數字程控電話可直通國際國內各大城市,有線光纜和寬頻可在網路上與全世界保持暢通;境內規劃建設了“文登市西郊工業聚集區”、“文登市富平工業聚集區”、“火車站物流聚集區”、“309國道商貿開發帶”及“特色農業基地”,各種生產、生活及旅遊設施日臻完善。教育大樓、文化宮、敬老院等配套設施齊全;環米山水庫度假區、特秀山、綠色通道等旅遊景區正在開發。這些都為米山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經濟狀況
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50.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8億元,農業總產值9.9億元,財政收入145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36元,比上年增加336元。境內交通發達,桃威鐵路、309國道、高等級公路鎮路互織成網。全年糧食總產量為1.64萬噸,果品總產量4500噸,蔬菜總產量5568噸,水產品360噸,素有“稻米堆成山”的美譽。鎮域經濟特色鮮明:以309國道為軸線,東有以加工貿易基地為特色的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的西郊工業區,中有依託鎮駐地和309沿線以多種經營為主的長達11公里的商貿基地,西有以製造業基地為重點的占地面積近2平方公里的富平工業園,三大基地凸顯機械製造、電子化工、輕工服裝、農副產品加工和物流業五大產業板塊,構築起米山經濟的整體框架。當年新進內外資企業23家,實際利用外資3140萬美元,引進國內資金5.47億元。有中學1所,國小2所,在校學生2182人。計畫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4‰。2004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鎮榮譽稱號。
特色產業
文登米山草莓文登區米山鎮的特色水果——草莓在西山後村率先“開秤”,這標誌著文登產的新鮮季節草莓將陸續上市。文登區米山鎮西山後村,許多果農已經在村里臨時設立的收購點前排起了長隊,一筐筐剛剛採摘下來的草莓散發著陣陣清香。草莓在五月六、七日左右就上市了。米山鎮草莓種植面積共有1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