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線簡介
等高線是地圖上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一種常用方法,它是採用一組地面高程等值線即等高線所組成的平面圖形,來顯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坡度陡緩的一種地形表示法。等高線法最早是由法國人都明·特里木,用在地圖上描述陸地高低起伏的。
在地圖上用等高線法的優點是:表示地形既能清楚地顯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形態,又能從等高線圖線上獲取地面高程、高差、坡度、山體的體積、窪地的容積等一系列數量指標。缺點是:立體感差 。
等高線測繪內容
等高線的實質是用一組有一定間隔的等高線的組合來反映地面的起伏形態和切割程度。等高線之間的間隔在地圖製圖中稱為等高距。等高距就是相鄰兩條等高線高程截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程差,可以是固定等高距(等距),也可以是不固定等高距(變距)。由於小比例尺地圖製圖區域範圍大,如果採用固定等高距,難以反映出各種地貌起伏變化情況,所以小比例尺地圖上的等高線通常是不固定等高距,隨著高程的增加,等高距逐漸增大;而大比例尺地圖上的等高線通常是採用固定等高距。
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分為首曲線、計曲線、間曲線和助曲線四種。
首曲線又叫基本等高線,是按基本等高距由零點起算而測繪的,通常用細實線描繪;計曲線又稱加粗等高線,是為了計算高程的方便加粗描繪的等高線,通常是每隔四條基本等高線描繪一條計曲線,它在地形圖上以加粗的實線表示;間曲線又稱半距等高線,是相鄰兩條基本等高線之間補充測繪的等高線,用以表示基本等高線不能表示而又重要的局部地貌形態,地形圖上常以長虛線表示;助曲線又稱輔助等高線,是在任意的高度上測繪的等高線,用於表示那些任何等高線都不能表示的重要微小地貌形態。因為它是任意高度的,故也叫任意等高線,但實際上助曲線多繪在基本等高距1/4的位置上。地形圖上助曲線是用短虛線描繪的。
等高線的實質是對起伏連續的地表作“分級”表示,這就使人產生階梯感,而影響著連續地表在圖上的顯示效果。因此,等高線法表示地貌有兩個明顯的不足:其一,缺乏視覺上的立體效果,即立體感差;其二,兩等高線間的微地貌無法表示,需要用地貌符號和地貌註記予以補充。為了增強等高線法的立體效果,經過長期的研究試驗,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明暗等高線法,就是使每一條等高線因受光位置不同而繪以黑色或白色,以加強立體感;粗細等高線法,是將背光面的等高線加粗,向光面繪成細線,以增強立體效果。普通地圖上有一些特殊地貌現象,如冰川、沙地、火山、石灰岩等,必須藉助地貌符號和註記來表示 。
等高線測繪步驟
1、測定碎部點、地貌特徵點的位置和高程。
2、對照實地、連線地性線。
3、確定等高線通過點。
4、繪製等高線,添加註記,擦掉地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