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介紹
第古·布拉赫生於克努茲斯圖普(今瑞典)。收養他的叔父1559、1562送他去哥本哈根大學、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律師在當時很有社會地位,但他卻對於天文觀測有強烈愛好。14歲時他就對於日食預報的實現(1560年8月21日)十分驚奇,1563年他作了第一次天文記錄——木星合土星。1572年11月11日,他發現在仙后座中有一顆很亮的新星,從此他連續十幾個月觀察這顆星從明亮到消失的過程,並用儀器定位確證是恆星(後稱第谷星,是銀河系一顆超新星),這打破了歷來“恆星不變”的學說。此後他遊學於歐洲各國向天文學家請教。
1576年他接受了丹麥國王腓德烈二世的贈予和十萬金幣的資助,在赫芬島建立了一座當時最大的天文堡,該天文堡由他領導進行系統觀測20多年。他身心高度集中,每天晚上堅持觀測,認真做好記錄。他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提高觀測的精確性,終身堅持準確細緻的實地觀測。他不斷改進天文儀器,使其加大加重加穩,有的置於地平面之下以避免風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讀數的長期可靠性與標度的精確性。他還仔細確定了大氣折射等引起的誤差改正量等等。他的觀測結果一般誤差不超過0.5角分(即0.5’),最多為2角分,比哥白尼的準確20倍,幾乎達到望遠鏡出現前的肉眼觀測極限。他曾說過:“我的看法是不必引用權威,而是靠清晰的判斷和正確的結論,寧可建立在自己的經驗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人的權威上。”據說第谷對那些王公貴族遊覽式的參觀常常拒而不見,導致後來繼位的新國王不再支持他,甚至組織委員會污衊他“觀測結果錯誤,有損丹麥民族的道德和精神。”由於第谷的聲望,1599年,奧地利國王魯道夫二世請他另建一個邦拉基堡天文台。1600年,他邀請克卜勒當助手,第二年去世前,把畢生的觀測材料(包括對700多顆恆星的觀測)贈給克卜勒,要他完成編制1000顆星表(魯道夫星表)的任務。第谷的觀測為克卜勒發現行星運動定律作了準備。在西方,第谷是把彗星看作天體的第一人。在第谷以前,因受亞里土多德影響,把彗星看成是地球大氣層內的燃燒現象。第谷根據對1577年大彗星的系列觀測認為彗星這一天體比月球遠得多,而且穿越金星、太陽和火星,從而明確否定了托勒密體系中那種“堅硬天球層”的概念。但他由於沒有測出恆星周年視差而主張“行星繞日”而“日月繞地”的觀點。這一觀點在歐洲沒有得到任何回響。但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幫助中國修曆法時,帶來的卻是這一方案,而我國曆法一般說來原來就比西歐要準確得多。這實在是一種歷史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