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u shui
基本信息
符籙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籙派。該派自宋元時順應新潮流對 舊的教理教義進行了革新,並產生出神霄、清微、淨明等新的符籙道派,使符籙方術有了新的發展。元以降,符籙派統一於道家。該派由古代消災除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等為職事,與中國民間生活習俗聯繫較密切 。
史籍記載
道教名詞。畫符籙或燒符籙於水中,謂飲之可以療病。《三國志》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磕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宋書·羊欣傳》:“素好黃老,常手自書章。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雲笈七籤》卷五十七有“符水論”。
其他相關
天下之“神”莫不歸火,天下之“精”莫不歸水。水火既濟,萬物和諧。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因為水能處理眾生信息而使之改善的緣故,水也就成了“大道之行”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經》五千言都是“非恆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水”。我們來數數老子說了多少水?《道德經》第四章“道生於中”、第八章“治水合道”、第十五章“善道玄通”、第二十八章“恆德歸朴”、第三十二章“道朴如海”等等。通篇是水,舉不勝舉。而符水更不是一般的水了。
自古以來,道家高道大德皆通“上善治水”之道,這就是中國古老而神秘的“符水咒法”。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相對來說,咒的歷史就更早。字典中對咒的解釋一為“某些宗教或巫術中的密語,也即是禱祝。”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云:“經傳以祝為咒”。根據《說文解字》對祝的解釋是“祭主之讚詞也”。《周禮》則說“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神,示祈福澤,求永貞。”這些記載很明確地反映出祝的意義就是法師通過美好的語言向上天求福,並求上天消災解難的一種儀式。“符水”和“咒法”就是以水為載體,通過法師對水中畫符念咒,注氣入水,依照水中所形成的特異圖案,準確的判斷出人和事物的因果,從而消除孽緣孽障,達到趨吉避凶之目的的功法。歷朝歷代以來,它都被道教宮觀、民間道壇的的法師所使用。
中國著名哲學家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中,有關於“符水道教”的記載:“符籙 派 又 稱 符 水 道 教 , 是 對 道 教 中 以 符咒 等 方 術 治 病 驅 鬼 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稱 。”談到符水咒法自然離不開一代天師——張道陵。東漢末年,張天師辭去江州縣令職務,入山修煉,自作道書,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入教者都需交五斗米,當時被稱為“五斗米道”。該派後來成為道教的正統天師派。到東漢順帝時期,道人于吉獻《太平經》,在東吳廣施符咒,深受百姓的愛戴。後在東漢末年,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創建“太平道”。在中國歷史上能達上乘符咒功法者很多,如:姜子牙、鬼谷子、孫臏、張子房、韓信、袁天罡、李淳風、諸葛亮、劉伯溫、太乙真人等等。由此可見,符水咒法是先民所遣留下來的重要文化,在黃帝以前已有記載,到漢朝更為盛行,傳至後漢張天師集其大成,以此為民治病,驅邪、消災、祈福,故後代符篆家以張天師為始祖、宗師。又以<<祝由十三科>>所記:“要言之符咒者,鬼神之一種語言文字也。鬼神無語言,無文字,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語言文字。用之得當,能上格神明,下通幽府,有不可思義之神效焉”。
道家稱水為“靈物”。我國中心地區的武當山,就一直以供奉水神真武大帝為名,歷代以來香火鼎盛。現今,全國有很多廟宇都供奉水神。道士在強體去病和修煉功法時都講究“從北發竅”。水屬北,宜發竅,所謂“取坎補離”。水屬北,具補功。腎在五行屬水,腎為元氣之源,乃元精之儲所,“固腎補元”是活命之需。而水利於培元,為人之命根。將“氣”注到清水裡,水火既濟,以德善治,讓病人內服,這是擴大療效之手段。帶“氣”的善水讓病人服用後,在滲透作用下漸次調理病體中失調了的陰陽,精神相交,恢復健康,這就是“上善治水”的實踐妙用。
星河流轉,白駒過隙,一些遠古時期的文明總有一些遺留在歲月的沙灘之上,一些民間口口相傳的功法依舊被人所傳承。那些咒詞和符錄在現代社會的流光溢彩中如同一道道古老的密碼,承接著歷史,聯繫著未來。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中的“象”“物”“精”“信”還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著名的中醫典籍《咒由十三科》中的祝由術和符水咒法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現代的符水咒法的傳承者讓我們看到了什麼?讓我們一起開始一個探索符水文化的神奇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