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兆熊

符兆熊:(1728—1796)河南寧陵人,舉人出身,初選任知縣。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50年)升任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縣)同知,二十七年(1764年)署夔州府大寧典史。五十八年(1793年)升四川川東兵備道。卒於任,贈按察使。有墓志銘,兆文田著《邃雅堂集》中載其生平事跡。

人物生平

符兆熊 字謂起,寧陵人。先世家陝西,遠祖符彥卿為宋歸德節度使,徙睢州,洪武初遷寧陵, 世以武功顯。生而豪邁,有大志,不事家人生產,家無隔夜糧,不見戚容,質衣供堂上,甘恰如,少學舉子業,屢試輒蹶,棄而學孫武家言子,輒神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遵河工例入資為四川郁山鎮巡檢,地處蜀東鄙,萬山層疊,邐四百餘里,為奸宄捕逃藪奸民印嘯聚其中,肆為焚掠。公親率乾役及井裡丁夫,直搗其穴。匪逃至湖北鹹豐縣境,公迫擒之,無漏網者,上官器之。緬甸亂作,調省督辦馬匹赴雲南匝,往還萬里無懈志。全川兵起,委辦王牧熱水角交三站數運供,維謹。他站耶梗調往疏通,逐單騎宵旦兼行,督率兵夫旋戰旋進,各站軍糧賴以無誤。嗣棵木失利,幫理糧台,護兵弱不能進,公即親持乾矛斃賊十餘人,糧糗藉以無恙,擢榮縣知縣調管章谷糧務,仍督南路軍糧。總督桂上其勞,同知直隸州。

四十一年(1776年)秋,金川凱撒始蒞本任。邑有樹能鬼,人民祀惟謹。公惡其惑眾,立伐之,眾大駭,久之無他異謠言息,人始信服。夜起巡邏,廉得父老聚,語多不經,拘訊之,乃叛民朱天隆、羅越成等互稱主臣,賣爵謀變,密遣家丁持金入伙,果護顯秩,乃謝勵兵丁子弟往,出其不備,夜漏三鼓,速至其穴,擒獲首逆,搜出偽印族幟,逮大兵至皆伏法。大吏入告,以同知陛用。旋奉川南緝獲國匪多名。忠州救,授箭爐同知。其地為西藏咽喉,巴勒布犯順綜理軍務事竣,論功擢順慶府知府制軍。孫文靖公多公才,調寧遠府知府。時銅務廢馳,未半載而積弊,除銅礦頓興,崇慶州林卯卯等據懷遠振茲事,奉委查辦,七日間擒獲七十餘名,變遂定。

五十六年(1791年)師出廓爾喀,調赴打箭爐,總辦西台糧餉。欽使調番兵助巢,其目綽斯甲亢不遵調。公為宣示德威,士兵感泣效命,得勁旅三千人。丹達山為餉道所必經,雪積數尺,人馬危殆,兵夫乏缺,乃鼓勵青海喇嘛五族之需人勇躍從事,恩達兩地盡為疏通,百餘台站籍以接奉,嘗戴孔雀翎異數。

五十八年(1793 年)奉授四川監茶道,未之任,改川東兵備道甫視訪事,聞川黔交界之老雅窩奸民石曾保等虜私鑄,公親往擒獲首犯,科以應之罪,餘黨悉解散。逾年苗民不靖,三省震動,蜀省之西陽秀山,楚省之永綏,黔省松挑壤地毗連,山經四達,苗匪出沒鈔次掠,乾州失守,永綏被困。公親率兵勇往還者四次,運道通,大振。而積勞成疾,一發不可救。在永綏軍幕嘔血而卒,年六十七。大學士福公奏文,奉上逾,道員符兆熊在川年久,屢辦軍務,著有學績。比秀山苗匪滋事,該道堵御出力,茲復歿于軍務,殊堪憫,則符兆熊著照按察使,賜洫伊子符永培著嘗給州同知銜,俟大功告竣,送部引見以示體恤,欽此。公像貌雄偉,驍勇,力負奇氣,由丞尉歷監司,三十年中所至多惠政。蒞兵事者五嚴,斥堠募兵勇,設巡警,咨辦軍車峙糗糧,自甲車戈矛,以及芻芰牛酒之細不肯假手於人,恐滋怠忽。每言承辦軍務時,備當險阻心畫手中,精神勞蔽卒,成厥功,孫文靖公倚之如左右手。及赴越南約公住,福公不允,幾啟爭釁,亦可以見公之才。

道光十年(1830年)奉旨祟祀鄉賢論曰,昔余少時至寧陵,族輩多與符氏戚得悉,按察公賢及遊宦至署,詢其蒞官治兵之所老冢舊卒,猶有道其勇略者。公居官三十年不為身家計,卒後家門蕭條如寒士。成都遣宅區揚文忠公廷和舊宅,公購以供孫文靖公行館。文靖征越南時,邀公同往,公辭焉,故後寅僚俾公子寓所。

後世紀念

公子卒梁山任,無子,一女嫁朗山又卒,遺霜項宜人及弟婦項孺子,同居六十餘年,孤苦無依,將宅捐施中州會館,後輩為觀察公父子建祠,春秋奉祀不絕。

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銜軍功嘗戴花翎四品卿永城姻眷晚生呂永輝拜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