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竹竿鎮原名竹竿鋪,竹竿鋪得名源於竹竿河。竹竿河在古時候是一條重要的運河,水面上活躍著大量的排幫,竹竿鋪是一個主要的碼頭每當排幫靠岸撐排用的竹竿林立,竹竿河因此而得名。該鎮1951年建河口區,1956年改中心鄉,1958年置竹竿鄉,同年建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4年改鎮。
地理
竹竿鎮位於羅山縣東北部,距羅山縣城12公里,“312”國道橫貫東西,東與光山一橋相連,北與息縣隔淮河相遇;人民政府駐竹竿村,距信陽市區59.4公里,距省會鄭州市328.5公里。 該鎮區域面積101.8平方公里,人口52004人,其中農業人口48683人;土地面積16萬畝,耕地面積10萬畝,水域面積1.3萬畝,其中可供養水面7200畝,林業用地1.6萬畝,已成林面積1.2萬畝。
氣候
竹竿鎮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5°C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1.7°C,7月份平均氣溫27.8°C。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2120小時,日照率為48%。年平均地溫17.6°C,相對濕度為77%。是羅山縣主要糧食產區之一。
區劃
竹竿鎮轄竹竿、姚集、聯湖、新塘、淮河、尚廟、高廟、方堯、張老店、史河、聞湖、河口、黃湖、曾山、胡大塘、龍橋、朱湖、王集、汪河、付店、趙山21個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有竹竿、王集、河口三個中心集鎮,姚集、曾山、尚廟、高廟四個微型小集鎮。境內有建於明初的河口寨金龍寺大王廟,為以前祭水防患的聖地。境內有建於明初的河口村金龍寺大王廟,為以前祭水防患的聖地。
經濟
竹竿鎮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農業基礎較為牢固,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很大。為振興經濟,竹竿鎮黨委、政府認真總結過去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各項經濟指標持續穩定地增長,人民生活有較大的改善,為新時期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7.4億元,同比增長21.31%,全鎮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09元,財稅收入實現198萬元。多項工作受到省、市、縣表彰,先後收穫河南省衛生鄉鎮、“平安農機”示範鎮、養老服務機構示範單位,信陽市糧食生產先進鄉鎮、鄉鎮六城聯創工作先進單位、徵兵“四好”活動先進單位、羅山縣糧食生產先進鄉鎮、平安建設目標一等獎、招商引資暨發展工業經濟先進單位、扶貧開發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等殊榮,並在農田水利基礎建設“興羅杯”競賽中榮獲集體獎。竹竿鎮在未來發展中,將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構建和諧社會,塑造一方名鎮而不懈努力。
景點
大王廟
位於河口街道北段,始建於明朝初期,是湖廣商人祭水而修,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自古以來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五廟會期間,前來上香禮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為竹竿鎮第一大名剎。大王廟正在進行大修,預計三年完工,未來的大王廟絕對是竹竿鎮一道亮麗的風景點。
石拱橋
位於河口村,古老的石拱橋,精美絕倫。
摺疊高倉寺
位於聞湖村,依水而修,寺院分為山門、左右鬥神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
摺疊張塘廟
位於淮河村,文革的浩劫使得原本規模宏大的寺院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現有一位比丘尼師父在此修行。
摺疊長城廟
位於長寨村,為村民集資而修,據說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