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擔任今年游木龍的十二個“神手們”就集中在一起,分別從上一年存放在上圍和下圍兩個自然村的“宗祠倉堂”里,拿回用香樟雕成的一公一母兩條木龍,“請”到村裡的祠堂安放。而初七這一天,村民們則焚香沐浴,穿著打扮,聚集一起,在長者的帶領下,敬神拜祖,祈求平安。上午十時左右,由六個壯漢分三人一組,兩人抬龍頭,一人舞龍尾,各抬著一條木龍,由神橋引路,順時針沿著村邊大路,繞著村子巡遊一圈,用時約為兩個小時。游木龍隊伍一路敲鑼打鼓,燃炮鳴銃,歡聲笑語。回到祠堂前,兩龍必有“趣斗”。因為在游木龍時,人多路窄,兩龍爭風,略有不服,所以到了廟前地平開闊,兩龍便開始鬥起來,眾人爭上前圍觀,便是游木龍的壓軸戲。在村民們圍觀之下,兩龍有時會從“趣斗”變成“惡交”,好在有十二名“神手們”拉開相勸,才相安無事。
次日,游木龍還是按昨天的路線反時針再巡遊一圈,然後,木龍歸位存放,一年一度的端午游木龍到此結束。
橫江廈端午游木龍應來源於“扒龍船”。從地理和村名來斷,“廈”是粵語的“下”,橫江廈就是在橫江的下邊。早年村邊還有一條大江,村民每年的五月有扒龍舟的習慣,但滄海桑田,無龍船可扒,但他們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方式不變。於是演風成俗,龍舟上的龍頭就變成了木龍,扒龍舟就變成端午游木龍了。
端午游木龍既有“扒龍船”的部分又有“舞龍”的部分,“扒龍船”的部分是敲龍舟鼓打龍舟鑼,吃類似龍舟飯的“荷包飯”。而“舞龍”的隊伍則是戴“舞龍帽”,凡負責游木龍的十幾個人,衣服可以自備,但每個人頭上戴的那頂漆了桐油的竹帽是必須統一的,它就是舞龍戴的竹帽,加上木龍的頭上插的兩隻鹿角,就更接近舞龍龍頭的形狀了。
橫江廈整個端午游木龍的組織工作都是“神手們”來擔任。神手的誕生、義務、責任和報酬非常獨特。
橫江廈凡結過婚的男子,都有當一次神手的機會,但每人一生只能當一次神手。當年結婚的男子必須到祠堂里排隊報名當“神手”,而每次巡遊只取十二名。村子大人口多,當年當不上的,只好等下一年。
神手的義務是抬神像和維持巡遊的秩序,並負責煮“荷包飯”給抬木龍的人吃。而早先神手們的報酬和現在卻是大不相同,那就是――讓他們撿拾兩天全村里所有的豬糞用作有機肥料。
橫江廈村整個端午游木龍極具民俗性、儀式性和群體性。每個村民都以能參加巡遊為榮。每到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以及在香港和遠在國外的本村人,都要趕回來參加巡遊活動。這一天,也是人們相互交往,交流,共量發展的大好時機,成了約定俗成的節日,一直至今。
如今端午游木龍已經加進了更多的元素,如加入醒獅參加等,但其娛神娛己,祈求幸福,彰顯力量,團結向上的文化內涵不變。
相關詞條
-
端午[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 -
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全國各地在端午節均有舉行各種慶賀端午的節慶活動。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扒龍舟。食粽子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扒龍舟在中國...
節名由來 淵源發展 民間習俗 各地特色 -
蘇州端午習俗
蘇州市端午節的傳統民間習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紀念伍子胥的端午節是蘇州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
基本信息 簡述 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雄黃酒 蘇州吳地端午習俗-香囊、艾葉 -
端午風情
端午風情即端午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這一天常見的傳統民俗活動有划龍舟,掛草藥,鬥草,吃粽子,喝雄黃酒等。
端午節 端午風情 各種食俗 -
端午日
端午日即端午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食俗 端午節由來 -
龍舟[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
龍舟,是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賽龍舟發源於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是盛行的民間活動。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
起源 歷史記載 廣東龍舟 湖南龍舟 福建龍舟 -
龍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即大多數華人)的圖騰、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
內容簡介 龍抬頭 龍之道 文化起源 龍像來源 -
鍾馗端午文化藝術展
(十)、鍾馗的衣著: (十二)、鍾馗的文器: (十五)、鍾馗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