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構成[研究形態創造與造型設計的獨立學科]

作為研究形態創造與造型設計的獨立學科。所涉及的學科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工業造型、雕塑、廣告等設計行業。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與空間感的圖案及繪畫藝術外,其它各類造型藝術都應劃歸立體藝術與立體造型設計的範疇。它們的特點是,以實體占有空間、限定空間、並與空間一同構成新的環境、新的視覺產物。由此,人們給了它們一個最摩登的稱謂:“空間藝術”。

簡介

立體構成也稱為空間構成。立體構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視覺為基礎,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美好的形體的構成方法。它是以點、線、面、對稱、肌理由來,研究空間立體形態的學科,也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的構成法則。其任務是,揭開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

立體構成套用於建築設計、商品、產品、工業設計等。立體構成有半立體構成、線立體構成、面立體構成、塊立體構成和綜合材質立體構成。

起源

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構成之一。

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

但是“構成主義”中的“構成”一詞與我們要談的“構成”有很大區別。 構成”的源流,首先是來自20世紀初在前蘇聯的構成主義運動。

“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院是20世紀著名的設計學院,從成立到被迫關閉只有短短的13年時間,卻培養出了一批在各個設計領域中領先的人才,嶄新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教育思想使包浩斯成為現代設計的發源地。

包浩斯的藝術教育家們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構成教育自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入我國,成為我國所有藝術院校共用的基礎課程,日本的大學不僅把構成教育作為基礎課程,而且變成為一門專業,在構成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概念特徵

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在三維空間中如何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的學科。

整個立體構成的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任何形態可以還原到點、線、面,而點、線、面又可以組合成任何形態。

立體構成的探求包括對材料形、色、質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強度的探求,加工工藝等物理效能的探求這樣幾個方面。

立體構成過程 立體構成過程

立體構成是對實際的空間和形體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和探討的過程。空間的範圍決定了人類活動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間卻又受占據空間的形體的限制,藝術家要在空間裡表述自己的構想,自然要創造空間裡的形體。 立體構成中形態與形狀有著本質的區別,物體中的某個形狀僅是形態的無數面向中的一個面向的外廓,而形態是由無數形狀構成的一個綜合體。

作用

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形象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的是:它們都是一種藝術訓練,引導了解造型觀念,訓練抽象構成能力,培養審美觀,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區別的是:立體構成是三維度的實體形態與空間形態的構成。結構上要符合力學的要求,材料也影響和豐富形式語言的表達。立體是用厚度來塑造形態、它是製作出來的。同時立體構成離不開材料、工藝、力學、美學,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體現。

材料要素

前面所講述的構成所使用的材料多用紙張材料為主,這是因為紙質材料是相對容易加工、非常常見的、最簡便的基本材料,同時紙質材料的種類也很多。但在 立體構成中,豐富的物質材料的參與是 立體構成中必不可少的要件。

材料

立體構成的實際操作中,首先必須把視覺形態落實為某種材料,這是進行造型的物質基礎。材料的分類大致有幾種,如:按材質可分為木材、石材、金屬、塑膠等;按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可分為泥土、石塊等自然材料與毛線、玻璃等人工材料;按物理性能可分為塑性材料(水泥)彈性材料(鋼絲)等。我們為了研究方便,往往從物體形態的角度出發,把材料分成點材、線材、面材、塊材等。

加工工具

立體構成材料製作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包括測量和放樣工具(直尺、角尺、畫線錐和畫線規等),鋸(夾背鋸、雞尾鋸、鋼絲鋸、板鋸和鋼鋸等),鑽孔工具(弓搖鑽、手搖鑽、手電鑽、麻花鑽頭和木工螺旋鑽頭等),切削工具(木刨、木工鑿、板銼、圓銼、半圓銼、三角銼、鐵剪和多用刀等),組裝工具(老虎鉗、台鉗、錘魚鉗、沖子、螺絲刀和錘子等)及其它各種工具(油石、活扳手、銼刷和電鉻鐵等)。關於工具和技術操作問題將在本章第二節 立體構成的材料加工中介紹。

材料表現

材料形態方面

點材具有活潑、跳躍的感覺;線材具有長度和方向,在空間能產生輕盈、銳利和運動感。由於線材與線材之間的空隙所產生的空間虛實對比關係,可以造成空間的節奏感和流動感,因此,給人以輕快、通透、緊張的感覺;面材的表面有擴展感、充實感;側面有輕快感和空間感;塊材是具有長、寬、高三維空間的實體。它具有連續的表面,能表現出很強的量感。給人以厚重、穩定的感覺。因此,同一材料的不同形態的表現會產生風格迥異的效果。以線材表現輕巧空靈;以塊材表現厚重有力;以面材表現單純舒展,我們可以從設計的目的出發,正確選擇材料的形態。

立體構成作品 立體構成作品

另外,點、線、面和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對的,當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改變 原有的形態。如,點材朝一個方向的延續排列便形成線材,線材平行排列可形成面材,面材超過一定厚度又形成塊材,塊材向一定方向延續又變成線材。因此,在 立體構成設計中要把握形態變化的尺度,以表現設計的形態構成。

材料質地肌理

不同的材料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即使同一形態,採用不同的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如:同是面材,金屬板使人感覺冰冷、堅硬;玻璃板使人覺得透明、易脆;木板讓人感到溫暖、舒適;塑膠板讓人感到柔韌、時髦。表面光潔而細膩的肌理讓人覺得華麗、薄脆;表面平滑而無光的肌理給人以含蓄、安寧的感覺;表面粗糙而有光的肌理讓人感覺既沉重又生動;表面粗糙而無光的肌理,給人感覺樸實、厚重。

材料(Material)是 立體構成的物質基礎,離開了物質材料, 立體構成的創造性思維就難以在現實中實現。 立體構成中的立體造型要依賴於物質材料來表現,物質材料的性能直接限制了 立體構成的形態塑造,同時,物質材料的視覺功能和觸覺功能是藝術表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賦子了材料肌理不同的心理效應,比如粗糙與細膩,冰冷與溫暖,柔軟與堅硬,乾燥與濕潤,輕快與笨重.鮮活與老化等。

物質材料不僅決定了 立體構成的形態.色彩.肌理等心理效應還直接影響著立體造型的物理強度.加工工藝和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軟與硬.乾與濕.疏與密,以及透明與否.可塑與否,傳熱與否,有彈性與否等。都會直接影響和限制 立體構成的製作和加工,從而間接限制了 立體構成的設計構思。這就要求在進行 立體構成設計時材料的選擇.套用和加工工藝是設計思維巾必須要考慮到的因素。所以,對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以及新材料的尋找和發現是 立體構成學習.實踐由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

材科分類

綜述

材科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如從材質、形態、性能等都可以進行分類。在這裡主要從自然材料與人工材料的分類來討論.研究部分材料的性能.特性.加工。

木材

木材是人們比較熟悉並在日常生活中關係密切的自然材料,也是 立體構成中較簡便的材料。木材是孔隙性的有機材料,有一定的吸濕性、彈性和強度,同時具有溫和、鬆軟、輕快的心理屬性,並易出現變形、乾裂、燃燒、蟲蛀等現象。木材的種類也很多,不同的木材其物理特性、強度、木紋肌理等也各不相同。一般在 立體構成中理想的木質材料是:木節少,紋理平直.成本低廉,比較容易加工和利於造型。如:鍛木、雲杉.白松,楊樹等。木材是比較容易加工的材料。常用的加工方法是鋸割、刨削接合、彎曲和雕刻。

鋸割:鋸割是利用木鋸把木材進行分割的方法。一般木材被鋸割後表面粗糙,給人質地疏鬆的心理效應。

刨削:是對木材表面進行加工的方法。即利用鋒利的金屬刀具切削木材表面,使木材外形符合設計需要,木材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刨削過後,木材經刨削而外形平整規範.給人整潔、結實、輕快、精神的心理感受。並且還能夠更好地把木材的紋理表現得清晰。

立體構成作品 立體構成作品

接合:木材的傳統接合方式是榫接和嵌合.這些接合方法堅固自然,主要是利用木材自身的可切削特性,把木材接合處加工成榫頭和卯眼,然後進行榫接和嵌合連線。這種接合方式在 傳統的建築、家具中運用很廣。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接合材料也應運而生。所以也出現了金屬件的栓接、釘合、化學材料的粘合。

彎曲:木材的可塑性、韌性是較弱,一般不宜進行彎曲加工。但把木材鋸割成片狀或條狀,就可以獲得一定的韌性。再通過烘、蒸等方法加以軟弱化處理,木材就可以進行彎曲加工,最後根據設計需要定型。

雕刻:有圓雕、浮雕、透雕之分。是利用木材的鬆軟物理特性,用各種工具改變木材的形狀

紙材料

紙張是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其主要原料是麻類.稻草、麥桿、竹子、樹皮和其他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紙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泛使用,給人輕鬆、隨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紙的種類很多,傳統紙的分類主要是從原材料的角度來進行劃分,如麻紙.皮紙、竹紙等;而現代紙張的生產,加工先進,原材料豐富多樣,紙的種類自然也是大大地豐富,單從使用狀況就不分為:工業用紙、生活用紙、文化用紙等。

紙是 立體構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由於紙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形,切割方便等物理特性;同時,紙材料又具有種類繁多,價格便宜,對加工工具要求簡單的特點。在 立體構成中,紙是最簡便.最基本的材料,也是使用機會最多的材料。各種卡紙、手工紙.藝術紙和銅版紙都是 立體構成中常常使用的紙張。

用紙材料做立體造型加工方便、簡捷,通常的加工方法是:

摺疊:包括直線摺疊.折線摺疊、曲線摺疊、摺疊前最好用刀背刻畫摺疊線,易於摺疊。

彎曲:包括扭曲、捲曲、螺旋曲。

切割:分為直線切割.曲線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三要是美工刀、剪刀等。

接合:有插接、編接、粘接。粘接材料主要是雙面膠、乳白膠等。

設計套用

現代設計是一門科學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學科而 立體構成教學訓練的目的就是為進行立體造型設計打基礎。

立體構成教學是設計的專業基礎課程,它是立足於對立體造型可能性的探索,而完全不考慮造型的功能等因素.旨在討論、研究立體造型的原理、規律和構造訓練。 立體構成的學習、訓練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完善現代設計能力的重要手段。對某些立體造型設計的內容做些簡單的介紹和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 立體構成在各類設計中的運用,加強認識 立體構成學習的重要性。

立體構成作品 立體構成作品

設計是包括 立體構成在內、並考慮其它眾多要素,使之成為完整造型的活動。設計的領域非常廣泛,它可分為商業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門類,而這些藝術門類還可以細分為廣 告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展示設計、服裝設計、染織設計、室內外環境設計等專業門類。

立體構成與設計是有區別的。 立體構成研究的內容是將涉及到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關聯的立體因素,從整個設計領域中抽取出來,專門研究它的視覺效果構成和造型特點,從而做到科學、系統、全面地掌握立體形態。

立體構成與具體的藝術門類區別很大,在整個 立體構成的訓練過程中沒有具體目的的條件限制(如專為某一種產品設計造型)。因此,每一項練習就必須從立體造型的角度去研究形態的可能性和變化性。

立體構成能為設計提供廣泛的發展基礎。 立體構成的構思不是完全依賴於設計師的靈感,而是把靈感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結合起來,通過邏輯推理的辦法,並結合美學、工藝、材料等因素,確定最後方案。 立體構成可以為設計積累大量的素材。 立體構成的目的在於培養造型的感覺能力、想像能力和構成能力,在基礎訓練階段,創造出來的作品可成為今後設計的豐富素材。 立體構成是包括技術、材料在內的綜合訓練,在立體的構成過程中,必須結合技術和材料來考慮造型的可能性。因此,作為設計者來講,不僅要掌握立體造型規律,而且還必須了解或掌握技術、材料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是對空間進行研究和運用的藝術形式,空間問題是建築設計的本質,在空間的限定、分割、組合的過程中.同時注入文化、環境、技術、材料.功能等因素,從而產生不同的建築設計風格和設計形式。

空間以及空間的組織結構形式是建築設計的主要內容。建築設計是在自然環境的心理空間中,利用建築材料限定空間.構成一個最小的物理空間。這種物理空間被稱為空間原型,並多以幾何形體呈現。由某種或幾種幾何形體之間通過重複並列、疊加、相交、切割、貫穿等方法,相互組織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建築的形態。

這樣,不難看出在建築設計中, 立體構成的原理和法則被廣泛的套用。建築的組織結構形式和 立體構成中的形體組合構成是相同的.那些 立體構成中的組合原理、規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建築設計中被運用。

工業設計

在現代人類的生活中已經無法離開工業產品設計,從喝水用的杯子到家裡陳設的家具,從使用的各類電器到身上漂亮的衣著,還有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珠寶首飾裝飾品,都是工業產品設計的範疇。工業產品設計是使人們的生活更舒適、更愜意的一種手段。這種設計客觀真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工業產品設計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是工業產品的使用功能和審美情趣的完美結合,所以,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特彆強調產品設計的功能性、審美性和經濟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的發展也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在發展中,工業產品設計被更多地注入了精神和文化的內涵。工業產品的設計過程是把抽象的理念和技術,轉化為可以摸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這種抽象的理念就是創造性思維。 立體構成的學習和訓練就是為了培養同學的創造性思維,掌握立體造型的規律和方法。常常有許多好的 立體構成造型,只要融入實用功能就會成為一件工業產品的設計造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