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戰

20世紀下半葉所發生的上述軍事革命也使各國的國防軍事力量配置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其重要特點在於,大立體戰爭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國家軍事力量由分布於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以陸軍為主體的軍團作戰力量組合轉變為分布於海外針對不同對手的作戰力量的有機合成。國家作戰力量的配置已不再基於地區,而是基於任務。任務決定作戰力量的使用與組合,這是開始於20世紀末並必將主導21世紀的大國國防結構調整方向的重要特點。21世紀世紀的國防力量將不再是一塊塊橫擺在平面並需最高首長親自調配的板材,而是一個根椐不同作戰任務而任意組合的\"作戰魔方\",而構成這個\"作戰魔方\"的材料已不是傳統的陸海空三軍軍種的簡單合併,而是集外層空間的衛星技術、低層空間的預警技術、淺、深層海域的潛艇及相關軍事技術,配合陸海平面精確飛彈打擊技術的體系合成。國家的國防體系將由原來的若干相互獨立軍團轉變為幾個可根據任務變化而隨時自我調整的大型\"作戰魔方\",這時最高首長不再擔負調動和組織軍團的任務,而只負責國家\"作戰魔方\"啟動時機、數量和戰略方向;而\"作戰魔方\"只負責完成戰役任務。

敘述

20世紀下半葉以來,衛星技術及由此帶動的空中預警技術飛彈定點精確打擊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海上戰略力量的技術含量及其有機合成水平大大提升:它已由二戰時期的由飛機潛艇、海上航母火力打擊力量共同擔負的小立體戰爭提升到由外層空間的衛星偵察技術、低層空間預警技術、到深海【13】的潛艇、聲納技術配合陸海定點精確飛彈打擊的大縱深和大立體戰爭;這時海上作戰已遠非海軍一個兵種得以完成的事,而是國家核心技術及由此形成的國家總體作戰力量的綜合表現。【14】 隨外空衛星信息技術的出現及深海技術的進步,大立體作戰模式日漸替代集中於航母平台上的小立體作戰模式,以至如沒有外空信息技術和深海潛艇配合,航空母艦,不管其技術含量如何,充其量也"只不過能起到浮動棺材的作用"【15】 ,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作戰力量。目前,美國一艘航母出航,除外空衛星定位、空中預警和海面其他艦群護衛之外,還有龐大的水下潛艇的護航。而與此相比,中國的海上作戰力量還有較大的距離。除了中國尚未發展出航空母艦外,中國在外空衛星技術和深海潛艇及聲納技術方面,儘管有一定的發展,但已在近二十年中被拉開了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近期中國海上安全風險大,未來中國海軍建設任務將更加繁重。正因此,將有限的國防資源科學合理地配置於海軍建設就是中國海權理論和實踐應當考慮的課題。
地區格局與國際格局一樣,沒有大國間的軍事較勁則不能確立。而打破大國力量均衡的往往不在於軍事量的競賽而在於質的突破。

特點

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世界發生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四場戰爭的特點都是美國以集外層空間的衛星技術、低層空間的預警技術、淺、深層海域的潛艇及相關軍事技術,配合陸海平面精確飛彈打擊技術有機合成的 "作戰魔方"體系,用以對付傳統的板塊分割式的軍團地區防禦作戰體系,結果是前者無一例外地打敗了後者。而在伊拉克戰場上,軍團地區防禦作戰在美英軍一體化"作戰魔方"面前幾乎無所作為。發動伊拉克戰爭一旦由最高首腦確定,美軍就會調動從外空衛星偵察到海上飛彈的大立體精確打擊力量,配合陸空強力突入的小立體打擊力量,在伊拉克軍團中強行撕開裂口。與二戰時期不同,伊拉克方面的失敗並不在於伊拉克軍團的整體毀滅,而在於其各防禦軍團被美軍"作戰魔方"的一次次突入和分割。在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在南斯拉夫聯盟、伊拉克方面,任務的執行是按軍團和兵種分配的,而在美方,每次任務的執行則都是由一體化合成"作戰魔方"實現的。現在我們在研究發生在上世紀末與本世紀初的這幾場戰爭時,更多地強調美軍先進的軍事技術及其一般構成,然而在筆者看來,我們更應看到美軍先進技術的有機合成與使用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將由高技術集合而成的"作戰魔方"及時、準確、整體性地推進到作戰地點並迅速釋放出有效戰鬥作用,是現代戰爭成敗的關鍵,也是未來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方向。
第二次世紀大戰結束同時也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開始:在核子彈將熱兵器推上頂峰的同時也意味著建立在傳統的熱兵器之上的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形式的結束;在低空飛機、淺海潛艇配合陸海平面坦克集團軍大縱深作戰的小立體戰爭在二戰中達到極限的同時,也預示著更大範圍的大立體的作戰樣式即將到來。韓戰和越南戰爭是由美國主導的傳統小立體戰爭樣式的迴光返照。美國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的失敗、蘇聯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的壓力,促使世界軍事變革在美蘇的帶動下向外空和深海兩大領域迅速推進。外空信息技術革命使彈道飛彈及其精確打擊成為可能,核動力戰略潛艇的出現又使徹底消除有核國家戰略打擊和報復的能力成為不可能。20世紀80年代裡根時期,美國專家提出"星球大戰"構想,此後,美國外空信息技術突飛猛進,這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 "愛國者"攔截飛彈在海灣戰爭中成功運用中初戰告捷。繼而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底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的勝利使人類正式告別了在傳統的飛機、坦克掩護下主力軍團大規模決戰的小立體戰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外空衛星制導和陸海飛彈精確打擊為主,少量精銳地面部隊定點突入的大立體戰爭模式,而積極主導和推進這場軍事革命並在由此確立其主導地位的就是美國。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1972年美蘇簽訂的《反導條約》,決意打破世界大國之間的戰略均勢,建立美國在外層空間軍事安全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可以肯定的是,隨外層空間的絕對優勢確立,開發深海戰略優勢將是美國軍事革命的新領域。

優點

中國海軍建設起步早但發展慢,這既是中國海軍歷史的特點也是它的優點。正如中國國防沒有力量參與美蘇"確保相互摧毀"核戰略的競爭,中國也就省去後來大規模削減戰略核武器的負擔的道理一樣,中國海軍由於其相對落後卻使它擁有開發新領域的後發優勢。對中國國防安全而言,現在的問題是由美國推進和主導的依託外空信息技術的新的戰爭樣式不僅拉大了中美之間的軍事技術的距離,並由此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海區主權的安全。為此中國必須急起直追,將有限的國防資源科學合理地配置於海軍建設,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縮小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我們是否還需要沿著美國人制定的"路徑"從外空起步與美國開展全面的外空競賽呢?根據歷史經驗,如果我們利用後發優勢反其道而行之,將有限的國防資源優先用於深海開發,這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更為有效的威懾力量,並以此帶動中國海軍的跨越式發展。這是因為:
(1)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外空技術革命已近飽和,而深海技術的開發正方興未艾;(2)深海武器比陸地和天空武器更具機動性和隱蔽性,更有利於完成國家戰略攻防任務;(3)相對陸基彈道飛彈而言,深海核動力戰略武器可確保國家的二次打擊能力更久地處於安全狀態;(4)發展包括潛艇在內的深海作戰工具,是發展包括航母在內的水面艦艇的基礎,國家海軍的終極作戰力量並不在於海面艦艇的戰鬥力而在於水下艦艇的戰鬥力,也就是說,在大規模的核打擊後只有深海作戰力量具有戰略報復和二次打擊的能力;(5)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其國防任務更多地帶有戰略防禦的性質,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深海開發,既有利於遏制"台獨"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近期目標,又有利於確保國家戰略防禦政策的終極效果。

總結

2003年8月初,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黑龍江吉林兩省考察工作特彆強調振興東北經濟具有戰略意義。【16】 中國東北是國家裝備製造業的重心,遼寧是我國軍事裝備的重要研發製造基地,【17】 如果中國東北海上軍事重工業能隨西部航天工業在新世紀之初再度崛起並東西呼應,這將為中國大立體國家防務體系,特別是海上防務體系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