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立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通常將立秋視為秋季的開始。
⑵乳鴉:幼小的烏鴉。啼散:啼叫著飛散了。玉屏空:指屋子顯得空寂。玉屏,精緻的屏風;
⑶秋聲:秋天西風吹得樹木蕭瑟作響的聲音。無覓處:無處可尋。
⑷“滿階”句:滿台階的梧桐葉。據說在立秋的時節,梧桐的葉子最先凋落。
白話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睡眠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麼也找不到,只見落滿台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題可知此詩是作者在立秋日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換下了一副容顏,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時令感極強,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很巧妙。
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
首句寫傍晚時景色的變化。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檐上叫著,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群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礪,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於是屋內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
次句寫詩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為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為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這種變化。當然這種感覺上的質變,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三句寫夜裡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出嗚嗚的聲音,起床後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起床尋覓秋聲,說明詩人對秋天的到來十分關注。
末句寫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台階上落滿了梧桐葉,詩人終於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跡。因為秋高氣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別明亮。因為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有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如“滿階梧葉”,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有的變化不是很顯著,如首句通過聲音能判斷出是來自“乳鴉”,次句寫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名家評價
北京大學教授張鳴:“此詩是按照時間先後來組織材料的,所以顯得特別清晰而流暢。”
作者簡介
劉翰,字武子,長沙(今屬湖南)人。曾為宋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范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五、《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三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