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楫槳划過水面,翅膀掠過天空,都會留下痕跡。”竇金庸說,作為一位專業畫家,長期以來以淋漓的水墨畫為樂,在水墨世界裡舞之蹈之,此次共準備了30幅山水、花卉作品向大家展示對“痕跡”二字的解讀。畫為心聲,他希望自己的畫能夠回歸藝術的本源,讓觀者能從他的書畫中覓得生活真趣。 水墨淋漓的蓮葉,清嵐氤氳的山水,以及精心的墨團、自由的線條,綜觀竇金庸的水墨作品,清新淡逸,在擬物寫神之間隨形寫意。
竇金庸分別在浙江、上海、江蘇、廣西、山東等地舉辦畫展。《美術》、《美術報》、《畫廊》、《東方藝術》、《書與畫》、《中國書道》、《中國畫苑》等美術專業雜誌分別介紹其繪畫藝術。2002年9月,應德國漢堡文化局邀請赴歐洲藝術考察,同是舉辦畫展。作品參加今日水墨·第六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首屆中國寫意畫展,獲中國美協“紀念葉淺予百年誕辰”中國畫展優秀獎等重要展覽。
出版有《竇金庸作品集》、《竇金庸中國畫藝術》、《一花一世界·竇金庸水墨荷花系列》。
學術活動
1989 參加“八家畫展”(上海·南寧)1990 參加“八家畫展”(杭州)
1992 參加“浙江省花鳥畫新作展”
1994 參加“浙江省第二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1995 舉辦“竇金庸國畫展”(浦江)參加“浦江中國書畫節·當代名家作品邀請展”
1996 參加“浙江·可愛的家鄉省 美術作品展”,參加“96浙江全省畫院畫師美術作品展”,參加“第三屆浙江花鳥畫展”
1997 “竇金庸國畫展”(蘭溪)
1998 “竇金庸水墨畫展”(韓國)
1999 “竇金庸水墨畫展”(濰紡)
參加“浦江中國書畫節·當代名家作品邀請展”
閩、浙、皖、贛四省九地市名家書畫精品展(黃山)

浙江省“第二屆中青年花鳥畫展”
竇金庸水墨畫展(麗水)
2001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浙江花鳥畫獻禮作品展”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浙江省美術作品展覽”
2002 應邀赴歐洲進行藝術考察、交流
“德國漢堡當代中國水墨畫家提名展”(漢堡)
2003 竇金庸水墨畫展(揚州)
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研究生班作品展(南京)
2004 竇金庸水墨畫展(鎮江)
2005 “一花一世界”竇金庸水墨荷花展(金華)
中國美協“首屆中國畫寫意作品展”(深圳·北京)
今日水墨·第六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合肥)
2006 東方墨·中 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挪威·北京)
浙江省政協聯誼書畫展(杭州)
水墨江南·著名中國畫家作品展(常州)
2007 新視野·墨潤江南(杭州)
水墨本色·2007年中國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廣州)
水墨飛揚·第一回秀藝術水墨畫家推薦展(金華)
萬木菁華·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交流展(廣州)
中國美協“紀念葉淺予百年誕辰”中國畫展獲優秀獎
南方印象·2007中國山水畫邀請展(深圳)
東方墨·第二回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北京·挪威)
痕跡·竇金庸水墨藝術展(杭州·常州)
藝術風格

竇金庸對古今傳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便開始思考,即“悟”,他知道最後的成功就在這一個“悟”字。他以前學傳統重在掌握用筆用墨技巧,師造 化重在得其造型和境界。他用傳統技法表現大自然景象,但其藝術品位總是高不過甚至趕不上古人。於是他“悟,“悟"後方知:技法只是一種法,藝術品格的高下還在於:用技法表現出的筆墨效果中要有特殊的個性和精神(韻味)。否則,畫出的山就是一個山,畫出的樹就是一棵樹,似標本而不是藝術品。藝術品要有感人的東西在內。或清麗,或秀潤,或高古,或瀟灑,或雄渾,或剛硬,而且就技法而言,也要不同流俗。明乎此,學習技法也才能深入。
竇金庸的繪畫作品又大大進步於前。他的畫中雖然仍可以看到受過石濤、八大等人的影響,甚至也可看到受到現代浙江和南京流行畫風的影響,但其格調己今非昔比。他的山水畫面貌多樣,形式也多樣,但都有雄強渾厚的筆墨,而且雄渾中又透露出清麗的韻度,這是十分難得的。他的花鳥畫也如此,雄渾的筆墨中包涵著清新的神韻,顯示出勃勃生機。
畫中僅有雄渾,或僅有清麗、清新,亦殊不易,若雄渾中透露出清新的氣息,尤屬難得,金庸以前的畫也較一般的畫家為出色,但總有粗淺之感。他又經多年的探索,感悟,認識到繪畫作品的格調高下是決定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如何提高格調,是一個複雜問題,竇金庸還繼續在“悟”、“悟”得則成。
金庸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班,對繪畫理論和實踐進行過全方位的探索研究,也就是為了“悟”得更徹底。他的作品格調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是無疑的。
人物評價
竇金庸是一個勤奮好學的畫家。他祖藉江蘇丹陽,生於浙江金華,曾一度生活工作於江蘇和上海。如果說江南的靈山秀水陶冶了他親和自然、摯愛自然的最初的藝術胚芽,那么江浙滬三地的金陵畫派、海上畫派及浙派的畫風書藝,不僅給了他以學步畫壇的屐履之便,而且深得蘊含於這些藝術奇葩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勉力的陶冶,養成了他那種不卑不亢的獨立人格意識。雖然沒有師從過名家,也無緣忝立高等藝術院校的門牆,全憑自己的聰慧和好學,博採眾長,自鑄一爐,但在人前既不自卑也不恃才傲物。無論是早期學步傅抱石“糊塗皴”的山水,還是頗帶黃賓虹、石濤味的山水,都倘佯著傳統文人畫的清高、蕭疏的人格精神。但又不是那種陳腐的帶著舊文人酸味的迂闊。他從1992年起就是金華書畫院的專職畫家,他需要市場以維繫他的生存,在形而下方面,他必須人世,必須物物;而在形而上方面,他又堅 持著一種靈魂的清高、一種詩意、一種唯美、一種操守。因此,他的畫面常常是清新、淡逸,既擬物又寫意,既寫形又寫神,這在他的花鳥畫尤其是荷花系列及源於八大而又有所變化的禽鳥中可以看出。有人世的人間氣息,但絕無塵俗之氣,有物質的需求但無功利的算計。這樣,他既與堅持著傳統文人畫的美學規範而不屑就範於市場經濟的迂闊區別了開來,又與一味追求物質功利而媚俗阿世的市儈區別了開來。這正是竇金庸人世而不阿世、聰明而不勢利、靈活而不世故的人格體現。
竇金庸是一個已經取得相當成就的畫家。如果說,90年代初他的輪廓分明、一臉美髯的“酷”照及作品刊登於全國美術界有相當影響的專業雜誌《畫廊》、《美術界》時,從而贏得好幾位女碩士研究生的頻頻來書,已經宣告他取得了相當大的“社會效應”的話,那么,他今天的被許多畫壇耆宿如程十髮及已故陸伊少、錢君陶等前輩獎掖有加的評介及被多種報刊、電視等媒體所關注,應該說已經是世俗意義上成功的畫家了。但如果我們的興奮點也僅關注於此,則顯然淺薄和無聊。我們對他的認可,不僅僅是或者完全不是對他外在“符號”的認可,而是對他“文本”的認可,對他“文本”所折射出來的已經漸趨成熟的文人畫和作家畫幾近合二為一的美學風格的認可。說竇金庸已有相當藝術成就,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
說竇金庸的山水、花鳥作品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並非指其有文人兼書法家的身份,也不僅僅指其筆下的題材,更多的是指他在筆下所體現出來的文人畫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美學底蘊,即以豐富的筆墨技法和個性化的詩境,來表達他內心主觀世界對外在客觀世界的一種詩意體悟。令人欣喜的是,竇金庸的這種體悟完全不同於當前由於對文人畫的誤解而產生的“大尺幅、大筆頭、大變形”的“泛文人畫”的火氣與浮躁(己有論者斥之為“廢紙”和“垃圾”,筆者深以為然),而是通過作家畫嚴謹的主題構思和“以形寫神”的技法規範而獲得的,從而把文人畫的以我為對象和作家畫以物為對象的主題表現較好地結合起來。如果他早期的山水、花鳥多明人的瀟灑(如早期代表作《煙霧山居》);那么他考進南京藝術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後的作品,就多了些宋人的嚴謹、元人的敦厚了,如他的作品《山色蒼然》、《溪霞晚紅濕》、《雨濕芭蕉》、《年年有餘》及以《清秋》、《露氣》為代表的荷花系列。

竇金庸當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詩人,但他的確是一位多情而又不濫情的詩人。他深知作畫如詞家之寫詞,貴在清空,不在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撥,質實則凝澀晦昧”(張炎語。)。他好酒,如有二三知己。推心置腹,亦常常豪興勃發,酒意闌珊,但他從不酗酒,總是適可而止。他好交朋友,為人張馳有度,顯而不露,為藝發而中節,狂而不野,放而不亂,的確深得中國古典美學極為講究的“古雅”之韻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有誰能否認他是個詩人呢?
竇金庸早年即以“三悟”名其齋。“三悟”者即為感悟、頓悟、神悟是也。他雖非佛門弟子,卻如此早慧,實靈根不淺。感悟者師其物,是一種外在層次或者說是物質層次,即鄭板橋所謂的眼中之竹。頓悟者即為覺,覺者師其心,屬於精神層次,即鄭板橋所謂胸中之竹。神悟者,師其性也,屬於靈魂層次,即鄭板橋所謂的手中之竹。師物,即摹仿,摹仿故人,摹仿自然,努力至善者日“能”、日“精”,故以技而勝之的作品為能品、精品。師心者,即中得心源,至善者日“奇”、日“妙”,故以意而 勝之者日奇品、妙品。師性者,即道發自然,無法而法,無意乃佳,率性而為,一派天真,故以靈勝之者能臻化境,其作品亦為神品、逸品也。竇金庸從一涉足畫界即以此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足見其雄心勃勃、志向遠大。我們正是首先從他具備自覺的“史識”(即歷史穿透力和現實洞察力)和“詩識”(即藝術感受力)上,肯定他是一個有相當藝術潛質的畫家,他志存高遠,目標明確,因此,他不急不躁,不盲目,不俯仰,而是有計畫有步驟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目標前進。從十多年前的"八家畫展”的初露頭角,到今天的出版頗有學術性的大型畫冊,從三十而立進專業書畫院到如今的不惑之年的成績裴然,他一方面揮灑汗水,辛勤耕耘,努力練好內功,一方面天南海北,廣交朋友,政界、軍界、商界、文界、新聞界無所不交。因此,他的每一次成功,看似精心策劃,實則水到渠成。有人戲言他精明,而我則說,他聰明而不勢利、靈活而不世故。這或許正是他有別於同時代某些心高氣傲又好高騖遠,即急功近利又目光短淺浮躁不安的書畫愛好者的過人之處。這也許恰恰是象他這樣的藝術弄潮兒能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搏風擊浪遊刃有餘俯仰自如的秘訣之所在。
“山色蒼茫,筆墨蒼茫。金庸妙制,蓋世無雙。”程十髮先生也許是從賽金庸的作品裡發現了他極具個性的藝術天賦,於是作了如此高的評價。這金玉良言中是否包含著程老先生對後學的激勵獎掖的良苦用心,我想人們肯定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幸而,竇金庸自己對此是相當明智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飄飄然起來,相反他把它們當作一種激勵和鞭策。倘能一如既往,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那么他的藝術潛質必將進一步得到發揮和升華,從而把繪畫不僅僅當作一種生存需要的物質手段而當作一種生命需要的審美手段,到那時,竇金庸身上所潛在的藝術天賦將會更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筆精墨妙借六法,參天化地憑三悟”。這或許是畫家給從事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人們一個深刻而成功的啟示。
藝術展

2007年9月28日,由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州劉海粟美術館、金華市書畫院第4家單位聯合主辦、杭州秀藝術機構協辦的“痕跡·竇金庸水墨藝術展”在杭州市秀空間藝術會所開幕,觀者眾多。
天空飛過翅膀,只否會留下痕跡;水面划過楫槳,只否會留下痕跡……在藝事紛芸的今天,作為一名以書畫為樂,以淋 漓墨舞為快事的江浙青年畫家勤勉一族的代表,竇金庸以自己精心妙制的30幅山水、花卉作品向大家展示對“痕跡”二字的解讀。畫為心聲,竇金庸希望自己能夠回歸藝術的本源,在水墨世界裡舞之蹈之;雪爪鴻泥,竇金庸遊歷廣泛,又能獨守書齋;他忠實傳統,又苦尋自己的藝術符號;翰海無邊,他從書畫中得到真趣,在探索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此次畫展還將2007年10月21日,在江蘇常州劉海粟美術館展出。
當代國畫名人系列
具象、抽象、意象均是畫家追求自然美的結果。同是一回事,繪畫是自然心理美的表述。作品成功與否關鍵是否有個人的繪畫語言,現介紹當代主要的國畫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