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的認識和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特別是小的時候。一次全家旅行,可能要節儉一個時期,但是對孩子更多會記得出遊時快樂的時光。人的自愈能力也是很強的,特別是孩提時代,同樣的“吃苦”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比如,你告訴孩子,我們家並不窮,但是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計畫,比如暑假我們想全家一起去日本的迪士尼樂園、想換一架音色更好的鋼琴等等,所以買東西的時候,我們不重複購物,不買不需要的東西,那么我們可以更快實現更多的計畫。那實現計畫過程中孩子的參與感和達到目標時候的快樂體驗、擴大的視野、增加的見識等等,都可以彌補暫時的“不夠富養”。
但是反過來呢,一直強調爸爸媽媽掙錢不易,強調家裡不富裕,在各個角度全方位的“窮養”,就好比讓孩子走一個沒有盡頭的隧道,看不到盡頭的光亮,也沒有進度條的倒計時。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能有多大不是一個時期可以看得出來的。這樣的灰黑色的生活體驗,的的確確不是長大後的財資豐富可以幫助自愈的。
要問“窮養”的後遺症能有多大?毫不誇張地說,就是影響自己,影響家庭,影響孩子。
主要體現
“窮養”的後遺症究竟有多大?
主要體現在:生活品質、金錢觀、生活格局和人情味上都有很大的區別。
窮養孩子難翻身!孩子處在壓力的環境下,對周圍的人和事也會變得異常敏感,不願參加社交活動,這種心理壓力會阻礙智力發展,影響學習成績,最明顯的影響是抑制求知慾和探索世界。
如何養
對於孩子的“窮養”與“富養”,家裡究竟有沒有那么大的經濟實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有沒有給孩子傳遞一個健康的理念,孩子未成年時,給他一個安定殷實的成長環境,灌輸一個“錢不是最重要的”的思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窮養”,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當然也不能過分的“富養”,使得孩子過分要求奢靡生活,所謂過猶不及,當中尺度,需要我們這些初為人父、為人母的家人們細心體會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