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選自《三峽》,酈道元
在《三峽》中是指: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響,回聲。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i)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cháng),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三峽】: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水經注》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裡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在重慶奉節東。
【奔】這裡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迴旋的清波。
【絕巘】極高的山峰。
【飛漱】急流沖盪。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線。引,延長。
【巴東】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撰《水經注》
【略無】毫無
【岩】高峻的山
【歌】唱歌
【哀轉】悲哀婉轉
【絕】停止
【良】實在
【響】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