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態經濟學

穩態經濟學是西方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理論的一個分支。它是利用經濟學、生態學和倫理學的分析方法,實證地考察經濟穩態增長的道路印可能性的一門學科。 1923年約翰·穆勒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最先提出穩態這個概念。現代穩態經濟學產生於70年代。1973年經濟學家赫爾曼·代利主編了《走向穩定的經濟》一書,標誌著穩態經濟學的形成。穩態經濟學的倡導者還有博爾丁,喬·羅根等人。他們認為現代經濟學局限於研究相對稀缺生產要素的配置以及收入的分配,斷言高速度的經濟成長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這是錯誤的。增長過快會加速原材料的耗竭,加重環境污染,使經濟成長喪失物質基礎。

研究內容

穩態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

(1)服務效率最大化理論。穩態經濟有三個基本數量:存量——生產資料、消費品和人口的總水平;服務——願望得到滿足時的體驗或稱心理收入,流量——使存量水平不變,並得以更新和維持所必需的量。三者關係可以表示為:

服務/流量=服務/存量×存量/流量

穩態經濟的目標就是使物質和非物質的服務效率最大化和持久化。

(2)作為中間目標的道德增長,用眼前的增長迴避分配上的弊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價值判斷,改造人類社會的控制制度,以便保持人口不變,物質財富存量不變,以及控制分配。其原則是在儘可能少地犧牲個人自由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社會控制與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